《罗小湖漫画说党史》第21期: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2021-09-25 07:56

在建党100周年重要节点,罗湖区委组织部推出“看漫画 学党史”系列漫画作品,围绕“罗湖红色印记”“百年党史”“深圳红色资源”“重温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四大主题,通过手绘漫画的形式,以最凝练、最易懂、更直观的方式给罗湖广大党员群众,传递党的重要思想,发动党员群众、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汲取前进力量。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英国借助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香港岛、九龙、租借新界,从而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那时候的界碑实际上为“木桩”,界桩上刻有“大清国新安县界”的文字,也正是通过这次勘界,将新安县东部的沙头角一分为二,由此造成国土破碎和家园分离。当时沙头角有50多个村落,总人口约1万人,勘界后,约三分之二的村落被划在了“新界”。

1905年,港英政府单方采取行动,将分布在边境沿线的地界木桩改为石质界碑。20块界碑从沙头角海边一直向梧桐山方向延伸。新中国成立后,沙头角被划为边境禁区,由此而成的“一街分治”格局,也使得边境地区形势复杂多变。

1952年,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663部队六连进驻中英街担负起边防守卫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他们紧密依靠当地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在“一条小街、两个世界”的特殊环境中,在沙头角边境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曾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连”称号。

为使部队独立自主和灵活作战,港九独立大队下设沙头角中队,这支队伍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沙头角、大埔、粉岭、上水一带,很快就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拥有情报组、交通站、民运队、武工队等100多人的地方武装力量。

作为情报组组长的李吉芳是中共沙头角地下党员,沙头角沦陷后,李吉芳以东和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负责中英街的情报工作,他组织青年学生成立了“东和体育会”,以开展球类比赛进行串联和传递情报给游击队。

除了身处华界沙头角的爱国志士积极投身抗战外,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不少香港民众也展示出团结的力量,主动要求到前线或敌后支援,为抗战作出较大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地处深圳东部的沙头角“闻风而动”,在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凭借其优先开放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小额贸易,随后引进“三来一补”,吸引港资办企业。

1979年4月,经宝安县批准,沙头角丝花厂正式建立。作为深圳特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间具有破冰意义的探路先锋厂,在深圳改革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它带动了商业的逐渐兴旺,各类来料加工厂紧随其后相继开设,让中英街内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世人瞩目的商贸业集散地。

(来源:新罗湖心党建)

编辑 昌慧  审核 麦苗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