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南方之南,恐怕没有哪条街像中英街一样,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二十四年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这是历史的耻辱物证。
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的重要见证。
▲1899年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定界代表在沙头角竖立界桩,即为中英街现存界碑的由来。图为1号界碑。
中英街,又称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辖区面积0.179平方公里。主街长不过250米,宽仅四五米,两侧为对开的商铺,深圳一侧有临街商铺136间,香港一侧68间。中英街,连接深港两地,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的人文景观和“购物天堂”的美誉。
▲1899年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定界代表来到沙头角,勘定边界线,沿线竖立木质界桩。图为在中方海岸边竖立界碑。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当时属广州府新安县的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岛屿,统称“新界”。1899年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定界代表来到沙头角,勘定边界线,沿线竖立木质界桩,即为中英街现存界碑的由来。勘界后不久,有人在该淤积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中英街的前身。
▲1949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右)与英国警察(左)在中英街。(美国《生活》杂志记者伯恩斯拍摄)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方开始执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港英政府则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改革开放后,要进入中英街,不论是内地来深旅客还是深圳居民(沙头角居民除外)都要办理由公安部门签发的“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所以中英街被称作是特区中的“特区”。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内地人誉为“购物天堂”。上世纪90年代初更是创下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纪录。而在销售总额方面,中方店铺于198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15.7亿元。从1986年开始,黄金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1988年,“黄金热”达到高潮时,中英街一天有3家金铺同时开张,当时整条街共有89家金铺,最多时100多家,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 当年,除了黄金之外,录像带、录音机、电子表、彩色电视都十分热销,几乎每天都有几万人来此逛街购物。
▲中英街上的警世钟。
中英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界碑、吴氏宗祠、天后宫等文物保护单位和鱼灯舞、天后宝诞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从2002年起,中英街每年举办“3·18警示日”活动;2004年,中英街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2005年,恢复了“中英街八景”;2012年,中英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中英街大型浮雕墙《让历史告诉未来》项目完工;2015年,“中英街管理局”揭牌成立;2019年,中英街界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中英街游客数逐年上升,每年超过200多万人次。
(原题为《红色印记:中英街》)
编辑 贺曦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