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文博会上,来自31个省市区共326家参展商齐聚9号馆工艺美术馆,带来了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当代工艺品、红木家具及雕塑、刺绣工艺品、民间工艺品、珠宝首饰、艺术陶瓷和专题展共8个展区数万种工艺美术品。
走进展厅,在G20杭州峰会上亮相的彩石雕刻镶嵌连屏与国宴瓷,以及景泰蓝与洪滨丝画等“国礼”惊艳众人。但更让人惊喜是的,众多传统工艺均都在传承中寻求变革,“老调新唱”齐齐探索新技法和新题材和新创意。据工艺美术馆发言人、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喻连生透露,本次文博工艺美术参展品的创新比例高达85%。
新技法:1毫米“陶瓷纸”面世,木雕羽毛“纤毫毕现”
木雕是最常见的传统工艺,但深圳丝翎檀雕却比较罕见。由深圳宜雅公司独创的铁笔丝翎技法,结合传统木雕的工艺,将工笔国画的翎毛画经过再创造,并以浅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在檀木上,走近观之,鸟儿羽毛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据介绍,丝翎檀雕所使用的雕刻工具均为专门打造,刨、凿、雕、修、刮、磨等各道工序所使用的工具都向简便、精密的方向进行改进,使得行刀运凿洗炼洒脱,清晰流畅,让丝翎檀雕成为是当之无愧的创新木雕艺术。
同样新奇的还有“博垚恒鑫”研制的“陶瓷纸”,它创新了制坯、施釉、坯釉匹配全套新工艺,可烧制出耐受1380℃高温、板厚仅1毫米、平整如镜且色彩还原度上佳的瓷板。比如现场展示的双面釉瓷板画《鹁鸽图》通透平整,远看让人以为是绣品;其他展品如宫灯、连环古画册、扇面、屏风、纪念邮票等,也极为精致。据悉,这种“陶瓷纸”可广泛应用于出版、教育、馆藏、室内外装饰等行业。
其他传统工艺也随处可见新技法的体现,譬如河北“赛凡蒂”研制的无痕精密点铸技术,可大幅降低生产污染和次品率,产品耐腐耐磨性提高1-3倍,促成规模产销;广西“钦宝斋”在传承传统陶艺的同时,还融合了“窑变”技术和浮雕装饰工艺,开发出铜鼓、壮锦、绣球等民族旅游工艺品。
新题材:“一带一路”题材再现辉煌
每年文博会上,深圳“斯达高”的陶瓷都会吸引市民驻足不前。今年,“斯达高”携最新的“一带一路”主题设计产品亮相——《重彩汉唐》系列再现中国历史辉煌、《一帆风顺》系列则让人瞬间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重彩汉唐》系列
此外,其总工艺师詹培明还通过对原野之美的采集,为设计团队带来陶瓷外观装饰艺术的新理念,将自己在中南美拍摄的“皇霸鹟”印于瓷器之上,呈现大自然的灵动,为市民带来新奇特别的视觉体验。
《圆明园四十四景》挂屏
来自福建的“御源轩”艺术馆则与莆田学院耗时数年,共同创作了印度小叶檀香紫檀《圆明园四十四景》挂屏。该作共44屏,以全景的艺术再现,名贵的紫檀材质,精巧的浅雕工艺,完美经典的造型,填补了圆明园被毁158年来全景创作的空白。
在展厅里,记者还发现了四川蜀绣大师郝淑萍的身影,出生于拥有72台织机的蜀锦世家,郝淑萍用手中的针线见证了蜀绣60年来的兴衰变迁。
即便是在74岁高龄,她也从不放弃求新求变。譬如,她与学生们将蜀绣的题材扩展到了油画、写意画等领域,并创造性地为传统鲤鱼、熊猫等绣品加上了盖针、虚针等技法,使之呈现出几可乱真的3D效果。而为了为了绣制出熊猫的憨态、鲤鱼的灵活、金丝猴的敏捷,她还会去实地观察拍照好几天甚至几个月。
新创意:传统内画应用于项链饰品
比郝淑萍年轻了半个世纪的万欢,也在和前辈走着同样的创新之路。作为冀派内画第四代传承人,“90后”女孩万欢为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鼻烟壶内画带了当代新题材。不仅如此,她还对内画艺术进行了革新,将传统内画已发应用于耳环、项链等日用装饰品的制作,搞起“新内画”主义。
展场里,万欢的内画星空饰品系列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她希望可以通过“艺术品日用化”,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内画这种美好的传统工艺。接下来,万欢准备继续拓展饰品系列,将更多当代审美融入传统工艺。
其他创意也无处不在。深圳“关柏春”运用观赏石、紫砂壶、扇面、瓷器、钟表等各种载体传播中国微书技艺,创作了《西迁之歌》《境由心生》等力作;整个仿古红木家具领域,也由注重收藏和品位转向注重适用和舒适;昔日仅供观赏的传统剪纸,如今已进入了服饰、家居、日用品领域;而科技含量更高的低K首饰、智能首饰也逐步出现,满足了新兴消费群求新求变和个性化的需求。
见习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