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现香港 | 看!被这姑娘缩小的香港传统工艺

香港传真
2017-04-29 19:16
摘要

大型花牌已成香港的文化遗产,这门既考工夫,成品又色彩斑烂的传统工艺已买少见少。笔者与不少香港人一样,曾担心这门工艺早晚会失传,却发现有人别出心裁地将它由大变小,以精细的手工,用另一方式继续将这门手艺延续下去,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 “陈声工作室”。

当一门手艺要失传时,有什么办法传承下去?

大型花牌已成香港的文化遗产,这门既考工夫,但成品却色彩斑烂的传统工艺已买少见少,早前我们访问过的“李炎记花店”就是硕果仅存的经营者之一。笔者与不少香港人一样,曾担心这门工艺早晚会失传,却发现有人别出心裁地将它由大变小,以精细的手工,用另一方式继续将这门手艺延续下去,他就是本集”迷你花牌“的故事主角 —— “陈声工作室”。

传统工艺 可大可小

陈声工作室

用心制作,做喜欢做的产品

第一次看陈声工作室的网上宣传,其简介这样写:“陈声,做陈声喜欢做的产品,用心制作。”开宗明义不做受气生意,只做喜欢的事。

心想他们应该也是带点傲气的年轻人,也会有点艺术家的个性。谁知一见真人时,却发觉事实并非如此。读美术的阿花和从事制作出身的陈声,与主持陈家珮聊起迷花牌时直入主题,谦虚地坦言这门生意虽“小”,但对产品质素的追求和执着,由创业至今依然没变。

这样的简介并非全然是心高气傲,而是他们不单视其为一盘生意,而是每个经他们亲手制作的迷你花牌,都是他们的心血。

阿花说:“初时公司是做活动及纪念品,刚巧拍档们都喜欢迷你及怀旧物品,于是便胆粗粗试做迷你花牌。我们除了走遍全港实地考察大型花牌制作,还北上广州搜集材料,设计、画图、缝制长红布条和灯泡焊接等繁复工序,全部是一脚踢自家研发出来。”

就是这句“胆粗粗”,令陈声工作室与传统工艺结下不解缘。他们的第一件作品是送赠予有“马来西亚狮王”之称的狮头扎作人萧斐弘师傅,大获坊间好评。这亦加强了他们制作迷你花牌的信心。

开头难,一天只能做一个

大家亦可以想像到,要将几层楼高的大型花牌缩小至檯头装饰品的体积,又要还原像真度,其难度之高并非“生手”可以做到。阿花说出当中难度及窍门时,笔者听着也觉头痛:

1. 凤头上的小灯泡全部由人手焊接,只要有一颗灯泡失灵,就得拆出来重头再做。 

2. 竹棚要按比例“搭建”,否则花牌会两边不对称。 

3. 长红所用的布料要软硬适中,以便挂出挺身的立体效果。

难怪阿花及陈声都异口同声说,每个迷你花牌都是他们的心血。一切都是心机和时间,创业初期为了保持水准,每人每日最多只能做一个。

香港锦田乡酬恩建醮

成事业转折点

制作迷你花牌件件皆辛苦,不过只要用心埋头苦干,总有出头天。因缘际会,一次乡郊的传统节日,陈声工作室的机会来了。

“要说真正的转折点,要数前年10月的锦田乡酬恩建醮。”十年一届的酬恩建醮,由锦田乡全体乡民合力筹办,所有子孙都会返回锦田乡过节。有乡里得知陈声工作室有制作迷你花牌,提议可为活动预备纪念品,于是请扎作师傅冒卓祺找来他们到锦田乡,拜会主席邓贺年先生。

阿花说,还记得向邓贺年先生介绍作品时,对方一见钟情的样子,除了邀请他们免租在打醮期间开档外,更扬言:“如果有人不懂事来找你们麻烦的话,告诉他们,是我邀请你们来摆档。”短短一星期的打醮,令他们接到百多张订单,主席更帮忙推销,乡里们对这门工艺亦十分欣赏,纷纷掏出腰包购买。

对此,陈声及阿花铭记于心,视主席邓贺年和当初为他们引荐的冒卓祺师傅为大恩人。

 迷你工艺

让港人时刻感受喜悦

现时陈声工作室的花牌,既有代表龙凤呈祥的凤头,又有生日蛋糕,按不同喜庆目的设计出不同内容。甚至推出DIY套装,让大家亲手参与制作。他们更计划与学校或社区中心合作,将制作迷你花牌的技术推广至年轻一代,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陈声说,除了希望延续传统工艺外,亦希望将制作迷你花牌变成充满欢乐的事业,让大家香港人随时随地感受那份喜气洋洋,为传统工艺赋予新意义及正能量。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