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走出希望之路——深圳湾边检站“一对一”帮扶助力脱贫

读特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黄钊 文/图
2020-05-15 18:40
摘要

在“两不愁”基本得到解决的当下,如何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让他们重拾干事创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在“两不愁”基本得到解决的当下,如何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让他们重拾干事创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对口支援广西三江县同乐乡高岜村以来,深圳湾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以精准帮扶解民燃眉之急,以产业引导助民持续发展,并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主动性、能动性,推出“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模式,起到了“1+1>2”的效果。

为贫困户购置电视机

群山环抱的高岜村,风光秀美,富有特色的民居点缀山间,让这个深藏林海茶园之中的村落更显古朴宁静。站在山头,极目远眺这番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但随着距离的拉近,破旧的房屋,简陋的陈设,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这里的群众还处在贫困之中。“村里的村民人均耕地仅4分,大部分收入主要依靠茶叶和水田。”4月8日,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向入户摸排情况的边检民警介绍说。“阿婆,这是我们制作的帮扶联系卡,您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可以跟这位民警联系,这里有他的电话……”深圳湾边检站扶贫工作组民警向群众介绍着该站制作的“一对一”帮扶联系卡。

向小学生捐赠书包

3月10日至16日,该站先期派出扶贫工作组对高岜村剩余48户贫困户的人员组成、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大型支出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从中梳理出18户脱贫困难较大、生活质量较低的贫困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发掘潜能、集智集力,深圳湾边检站组织该站18个党(总)支部分别与18个重点帮扶的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并制作帮扶联系卡,形成“站包村、队包户”的两级帮扶架构,使扶贫工作真正做到因户施策,统筹结合,强化“点对点”发力,务求“实打实”成效,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走访慰问贫困户

今年80多岁且常年独居的贫困户张培花老人,是该站后勤保障处党支部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该党支部代表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前往老人家中,送去对老人的关怀。贫困户杨培英丈夫患病,家中生活来源仅依靠她种植农作物。执勤八队党支部了解情况后,自发捐助2000元春耕启动金,托工作组转交杨培英,解决她的燃眉之急。贫困户张培团丈夫早逝,平日忙于劳作无暇顾及三个孩子。该站政治处党支部委托工作组将一批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书籍及部分衣物捐赠给张培团家庭。

老百姓邀请民警品尝当地特色食品

扶贫更需扶志,孩子们渴求的眼神里,映衬着希望的光芒。执勤四队党总支部民警利用假期,来到帮扶对象陈秀生家中,在为这个贫困家庭带来慰问金、电视机、学习文具、衣物等生活用品的同时,通过手机与千里之外的该队党总支部进行视频连线。“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们全家人都很感激。”透过镜头,陈秀生向边检民警表达了谢意。“希望你们不要丧失生活的信心,我们会帮助你们度过难关,过上好日子的。”在边检民警的鼓励下,陈秀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真挚的笑容。

组织募捐活动,向贫困户捐赠棉被、衣物、书籍、文具等爱心物资,为贫困户设立爱心基金购买人身保险,动员贫困户从事养殖助其购买猪苗……“一对一”帮扶机制实施一个月来,各党支部根据自己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因户施策,制定短期计划,筹谋长远规划,手牵手,心碰心,让结对结出感情、结出爱心,让村民看到生活的奔头,也让他们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黄钊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