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东莞女生“半路出家”去故宫修文物:不取真经不回头
i东莞
2021-09-23 19:11

说起文物修复这个冷门专业,大家一听到就会想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对于这些隐藏在紫禁城里的文物修复大师,大家看完之后十分敬仰,评论起他们来,都说是“仙儿”“神秘而伟大”“一群真正的匠人”。这种神秘而又伟大的文物修复师,在东莞也有这样一位与历史连接、重叠、交叉、传承的文物修复师,而且是东莞唯一一位女文物修复师,还很年轻,是名85后,是首位去故宫学修复的东莞人。

▲东莞唯一一位女文物修复师张笑艳

她就是曾在媒体面前多次露过脸的张笑艳,人称“张老师”,朋友亲切叫她为“笑艳”。她的“抛头露脸”,也给大家揭开了文物修复这一行的神秘面纱。日前,记者从众多媒体采访报道当中,“挖”出了她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她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室。

然而,面对镜头,她却说:“这一行不可能赚大钱,选择这个行业也别想着赚大钱,不要随便进入这一行,太苦了。”

▲图为张笑艳跟她的入门师傅钟卫平学习文物修复

“坐不住”的85后女生“半路出家”修文物

张笑艳的文物修复工作室藏身在东江边上一栋不起眼的民宅里,工作室名为“遂初书房”。一到她工作室门前,记者就被吓了一跳,因为首先迎接我们的不是张笑艳,而是两只热情过了头的狗。没想到这名做着冷门行业的女生,养了两只这么接地气的狗。

张笑艳笑着邀请我们进门,还说:“只要你们不用理会它们(两只狗),它们就不会那么热情了,因为有只狗实在是太会做狗了。”

咦?文物修复这一行不是应该很“安静”的吗?怎么会有那么好动活泼又“热闹”的狗出现?而且,还听到蝈蝈的叫声?这也太“热闹”了吧,带着这个疑惑,记者开始了采访。

“我叫张笑艳,是一名文物修复师,我接触这一行已经有14年了。”一开始,面对镜头,张笑艳如是说。

张笑艳出生于1985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莞麻涌人,2007年大学毕业。虽然张笑艳从事文物修复已有十多年,但大学专业学的并不是文物修复专业,而是中文。她说,她是“半路出家”的,2008年才开始接触到这一行,从此开启了苦涩和漫长的学艺之路。

说起2008年,她满怀感激,她说那一年,她遇到了带她入行的万能师傅——原广东省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逾三十年的专家钟卫平,从此迷上了文物修复,并拜师学艺学习字画修复。刚大学毕业那一年,张笑艳做过文秘,做过记者,做过档案管理员、做过策划宣传等工作,遇到这名恩师,也是因为她曾经当记者去采访时遇到的,她说:“当时采访时跟师傅聊得很投契,认识和接触到了文物修复这一行,内心就非常非常喜欢,并笃定了要以这一行作为终身职业理想。”

但这一行并不如外人看来那般光鲜亮丽、体面容易,当中遇到的困难和艰辛是外人所难以体验到的。因为文物修复,是一门综合学科,而不仅仅是技术活、手工活,它牵涉到美学、物理、化学、数学等其他知识,广泛的涉猎和深厚的积累,是文物修复这个职业的底子,这对于“半路出家”的张笑艳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张笑艳工作室的书柜里,陈列着多种类的书籍,涵盖了语文、书法、化学、历史、文学、建筑等学科书籍,还有不少外文书籍,其工作室的墙上还写着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一项就是“背单词”,她说:“因为会看一些关于修复的西文书籍资料。”

▲左图为张笑艳工作室里摆满各种各样的关于修复的“工具书”;右图为工作室门后的白板上写满每天的工作事项。

为了攻克这一行,张笑艳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每天画画、背单词、练字、运动样样都不能少。

刚开始学修复的张笑艳,也是“坐不住”的,她说,她对这一行也是有过望而却步的时候,事情的转机在哪?她说:“就是师傅为我做了一张修复台,他刷了漆给我,我就开始去东莞的榕树头那里去买古籍,那一本古籍我修了一年,并不是说那本书真的那么难修复,而是自己真的坐不住。”

▲2008年,张笑艳修复的第一本古籍。

从事文物修复,极其考验人的耐性,都说这一行要“练性子”,文物研究员和工匠们,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触摸到厚重历史的一小点,也才能将那些古物因为经历时间沧桑洗礼而展现出的底蕴重现出来。沉得下,坐得住,是这群国之大匠的底气和格局。

修完那一本古籍之后,张笑艳就开始进入了“沉稳”的状态,慢慢地就“坐得住”了。

虽然“学艺”路上十分艰辛,但张笑艳乐在其中,她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独特魅力,只要你接触它,我相信你也会为它深深着迷。”张笑艳对文物修复着迷到什么程度?她说,她除了工作之外,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修复了。

梦想成真,成立东莞首个古籍文献修复室

2010年,张笑艳来到莞城图书馆工作,做策划宣传,但学习修复始终是她业余时间最重要的事情。2015年,她受命筹备东莞市里唯一一个古籍文献修复室。在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2015年9月28日,莞城图书馆古籍文献修复室成立了,修复室配有洗书池、操作台、晾纸架、裱画台等设备设施,满足了修复工作的基本需要。修复室成立后,张笑艳开始“专职”文物修复工作,立足古籍,面向各类纸质文献,抢救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张笑艳在古籍文献修复室进行古籍修复工作

谈起成立古籍文献修复室当天的心情,张笑艳说:“我很记得当时那个心情,我曾经想过,年轻和热血让我熬过了那艰辛的7年,我以为自己有很多话讲,会很激昂,但最后我很淡定地接受了这一切。”

张笑艳说,自己在奔跑的时候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抵达终点。她说:“我没有别的想法,我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修复,因为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一行,只想入这一行,我要充实好自己,加强自己的本领,然后等待机会的时候转行,真的就是很纯粹的想法。”

七年过去了,她曾经忐忑到整晚都睡不着觉,也曾经有忧心过自己的未来,可当她真的梦想成真,成为了一个文物修复师的时候,她反而放松了,更加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因为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她说,她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喜欢这一行,并能从事这一行,所以她一直很感恩,也很懂得把握每一次机遇。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故宫求学之路,也正悄然为她敞开。

▲图为张笑艳在故宫跟徐建华老师学习修复技艺

去故宫求学,不取真经不回头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在张笑艳身上也得到真的诠释。2018年3月24日至2018年6月1日这段时间里,她的人生增加了一个“进宫”学艺的珍贵回忆,也成为了首个“进宫”学修复的东莞人。

谈及这段珍贵的“进宫”学艺经历,张笑艳依然印象深刻,她说,书画修复与装裱的最高学府在故宫,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进宫”。

2018年1月30日,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做客东莞“文化大讲坛”讲座,张笑艳在接待室随时候命,交流之际她鼓起勇气主动向他介绍自己,一听她是修复师,单院长很热情地主动邀请:“做修复的?可以来故宫学一学。”张笑艳又惊又喜,一个劲地答应道谢。

于是,2018年3月份,幸运的张笑艳就这样屁颠屁颠地踏上了故宫的学艺之路。然后,她又很荣幸地跟随故宫资历最老的古书画修复大师徐建华学习字画修复技艺。去故宫求学,她有着“不取真经不回头”执念。三个月时间,她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挤公交赶一个小时的路程,八点到故宫文物院,从没迟到过。在八点到十一点这学艺过程中张笑艳没有喝过一口水,讲过一句闲话,没有半分歇息,紧张有序地站着干活到下班,每天上班状态皆如此,下班后放松下来感觉是散架,小腿站得浮肿,但还得及时整理当天的学习笔记和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以免消化不良。

后来张笑艳自己在回忆此趟“进宫”学习之旅时还说:“虽艰苦劳累,然我甘之如饴”,认为这种跟着老师傅节奏走是求艺的必修课程,觉得今天的她不过是走着师父走过的路,做着过去学徒做的事情,而且,若熬不过这“苦”,也就别说从事手艺活了。

她还借着这次机遇,将一幅明代东莞历史名人王缜的画像和一幅张伯驹字画带进了故宫,在徐建华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修复。谈及当时的修复经历,张笑艳曾回忆写道:“拍照、洗画、揭背、拼接、上命纸、贴条子、补残、上墙、刮口、全色、下墙、打蜡、砑画、染料、开料、锯木、装裱……1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不仅如此,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使力’,少吃一个烧饼力气就可能跟不上,有些地方做不到位可以重复,但有些工序必须一步到位且要快,二次操作一方面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文物的受损。这‘技’要做得好离不开一个‘工’,而‘工’绝对是靠大量的时间反复训练出来的。”

▲图为张笑艳在故宫学艺时拍下的修复室照片

最后,在徐建华等老师的指导下,并经过张笑艳的不懈努力,如今,这两幅东莞名画像得以在故宫中完成修复,带回到东莞。这段修复经历,也成为了她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回忆。

这种师徒制的专业训练给她身心都带来一个极大的领悟,她说:“让我吸收了很多,可以把我早几年积累的修复知识和技艺一下子拔高了,我自己也对字画修复这个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以前困惑的点有了一个面的散发,很多事情在我眼中也不一样了。”

与此同时,她的修复技艺也像开了挂一样快速提高起来,件件文物在她手里开始“复活”过来。她说:“文物修复师要做的是,要让文物保持原状,也就是修旧如旧,将文物修复如初,这一点一定要遵循的。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就‘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对于它们,我们可做的,便是尽可能地尊重它,复原它,保护它。”

张笑艳认为,修复向来是件老实的事情,因为她明白修复文物的意义,更加能疼惜藏家爱物的心情,所以,她每遇到修复一件她从来没遇到过的文物,她内心都顶着颇大的精神压力,一直不敢怠慢这份工作,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等她终于艰辛地完成了修复后,她直言“内心的感受就像升级打怪兽一样,充满挑战,又充满成就感。”

随着修复技艺的提高,被张笑艳修复的文物也越来越得到业界内外的认可,故宫求学之旅也被媒体纷纷报道,其名声也不断打响,国内不少名家、单位、企业、甚至民间藏家慕名找上门来,邀请她参与文物修复:在东莞厚街生活的王氏后人请她修复王缜夫妻画像、鳌台书院请她帮忙统筹影印再版了东莞地方文献《梧山集》、寮步镇岗头村石龙坑请她修复何真丝织品文物、东莞可道园请她修复历史悠久的家谱、雅昌艺术图书馆请她修复其馆藏1881年德国书籍《NILBILDER.》、东莞中学特邀她为特藏书库里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

▲何真家族诏书缎本文物

不少“生命垂危”的文物,到张笑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恢复生机。随着修复的文物越多,她越觉得自己眼界大开,不断得到刷新,她说:“这些文物修复让我看到了不少东莞文物遗珠洒落民间。”也让她感叹,

有心的东莞人真不少,文物代代相传,得以一直被保护、被传承,足见东莞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珍惜与守护。

排除万难成立工作室,决定择一事终一生

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幸运的张笑艳,在2018年那一年突然决定辞职,告别了“体制内”的工作,并成立自己的文物修复工作室

提及这一年,张笑艳曾说道:“这一年绝对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做了离职的决定,之后的心理路程,一言难尽,毕生难忘。”

这个决定,对于在职场“打滚”了11年的张笑艳来说,很不容易,她曾想过知难而退,放弃这一行,她说:“其实我的第一理想做大自然保育的,曾经也为植物痴狂多年,第二个理想是从事媒体这一行,后来才遇到这一行。”她还说,“修复这一行,是实打实、没有捷径的一条路,如果没有一个单位依靠,是很难活下来的,因为这一行不可能赚大钱,选择这个行业也别想着赚大钱,如果你不是一位勤奋的富二代,不要随便进入这一行,太苦了。”

但转头,张笑艳又说:“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奔跑。”

排除万难,2018年,张笑艳成立了自己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室——“遂初书屋”。

工作室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张笑艳表示,当时在故宫学习时,了解到故宫有个“遂初堂”,原来是乾隆退休之后弄的书房,她便觉得“遂初”这个名字挺好的,“遂”是完成的意思,“初”就是当初,觉得“遂初书房”算是圆了自己当初心愿的书房,所以叫这个名字了。

成立了工作室后,张笑艳却陷入了“自我怀疑”的人生低谷期,她为未来焦虑,为一切未知而担忧。她说:“我一下子迷失了自我。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不能做好它。”

此前留在单位工作,起码能保障自己的生活,但当张笑艳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后,就要面临“有一顿、没一顿”的窘迫状况。她想,如果不是因为执着于修复,她会过着与周围的人一样的生活轨迹道路,特立独行真的很需要内心的强大和勇气。

那段灰暗的日子,张笑艳为了给自己打气,在工作室里贴满诸如“无负今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励志字帖。尽管心如死灰,但她的工作和生活依旧在正常运转,日夜废寝忘餐埋头苦干,开始很多新的尝试:采写了好几份非遗申报材料,认识了一群很有意思的手艺人;开始写公众号,策划线下活动;参加市文采会、省民间工艺博览会,创作了好几份自己还挺满意的文创作品;逼着自己抛头露脸去参加演讲选拔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受BRAND杂志、深圳博物馆、横沥文广、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六中、袁崇焕纪念园等单位的邀请,开办讲座与公教活动;在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课程里试水开设“古籍修复体验课”,学生反响不错,还被公选成为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十位优秀教师之一……

▲图为张笑艳在东莞理工学院开设“古籍修复体验课”

“有些东西我从不曾幻想要得到它,但生活的彩蛋,一直都悄无声息地砸向我,没有期待才最惊喜。岁月欠我的,在一步步还给我,尽管,来得比较晚。”张笑艳说。

于是,经过内心极其煎熬的一年后,张笑艳说她回来了,并找到了自己。“我的世界不会只有工作,开始有了生活,我又有了烟火气。”

她开始养蝈蝈,让工作的空间增添生趣,所以有了开始一进门就听到的充满生机的蝈蝈声;她认真养鱼,好好种花,勤快做家务,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东西……她让人生有了生活感,让寂寞而无趣的修复工作找到了更深层的荣光和价值,她觉得内心又开始装满了阳光,对一切都充满了期待。

采访当天,记者听到工作室里的蝈蝈声几乎没停过,但在张笑艳的世界里却似乎按了静音键一样,完全听不到,

她说:“我做修复的时候精神是高度集中和紧张的,完全把自己融进了文物那段时空当中,听不到外面任何声音,所以蝈蝈叫我也听不到。等我修复完,回过神来,那声蝈蝈叫才会传到我耳朵里。”

她说,文物修复工作需要慎之又慎,不能有一点马虎,文物也是有生命的,而文物修复师就好像医生一样,修复手术不允许有失败,否则不仅会让“生病”的文物伤上加伤,还可能会让一段历史因此消亡。所以修复文物时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内心。

这种心无旁骛的认真,也给张笑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感和幸福感。

这段日子对于张笑艳来说,不仅在做修复,也在修心,更在修行。她说:“接触老旧物多了,它会影响到你对传统文化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会导致一个人越来越有涵养,我感受到我自己和以前很不一样,就如那句话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今,谈及那段迷茫的日子,张笑艳说她成熟了很多:“当初不可言喻的泪与汗,今天已风轻云淡,但依然历历在目。”

▲张笑艳在西藏

未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现在的张笑艳,活得挺Hea的。

(“Hea”,粤语用字,漫无目的地“探索”“发现”新鲜事物等意思,其含义是想“发现”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被“发现”,所以一定要去“探索”一下。)

有多Hea?问及未来打算,她说:“没有打算,不考虑明天,做好今天的事情,就不会感到焦虑。”如今,她除了工作,每天还会遛遛狗,听听音乐,到处走走停停,学会慢下来,享受生活里的烟火气。

抛开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束缚,张笑艳一直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有探险精神的人,这些年,她到过西藏的大草原,在安徽泾县走访过编竹帘的手艺人,去贵州三宝侗寨了解传统植物染与纺织工艺、在大海里潜水、去海岛露营学攀岩……每一次在路上,都让她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安静和安宁,也重新发现了自己。

张笑艳每次出门还会带日记本,写写日记,这样可以放松自己,释放压力,让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修复带给我很多,令我稳住自己内心,去面对未来的风浪。”张笑艳说。

记者问及有没有后悔过选择这一行?张笑艳说:“虽然这段路走来很不容易、很艰辛,也受过很多委屈,但我觉得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就是幸运的,是幸福的。路是我自己选的,我做人就是打死都不后悔,就算路上跌倒,也不会哭,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授人以渔,这件事我得去做”

作为东莞唯一一位女文物修复师,张笑艳表示虽然没有“同路人”,压力也比较大,但觉得生活在东莞十分舒适,

市里内外优越的环境成为了她创业路上的强大后盾,让她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她说:“东莞是一个很适合生活、适合‘躺平’的地方,我很幸运我能生活在这里。”

因为努力,张笑艳幸运;因为幸运,她越发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重大。

张笑艳表示,文物修复作为一门小众又冷门的行业,在外人看来都以为这一行很有“光环”,很光鲜亮丽,殊不知又苦又枯燥,过程还十分漫长煎熬。

无数的年轻文物修复匠师们,在这种安静、枯燥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几十年,青丝到白头,面对这行十分“熬人”的行业,他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将那些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

文物修复的路上的艰辛与苦涩,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来的,他们能坚守,都因为那颗热爱的心,就如张笑艳在其工作室公众号里写的那句话一样,这一行,“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而且,在做了几年文物修复后,张笑艳发现市场上修复技艺“做法靠谱”的人少之又少,常常见到不少被机裱裱坏的作品,且很多人还不知道有“手工装裱”这一回事,她心疼那些被视若瑰宝却误入歧途的作品,所以,她想,该让大家知道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一件书画作品,“授人以渔”这事情她得去做。

故修复室成立后,张笑艳一直不忘分享知识,创办“匠心书坊”活动品牌,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小班教学形式,采用传统工具、传统材料、传统做法进行指导,让读者感受“工匠精神”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书籍书画装潢与修复保护知识。为了更好地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匠心书坊”2018年更是走进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根据小学生需求,设计了一系列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课程,让年轻一代通过课程打开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让学生知道一纸一书来之不易,学会珍惜。

张笑艳说:“传承已是使命,但分享,真是乐事。”

为了更好地将这一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张笑艳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最近,她在进攻新的一项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

文物修复技术是一门工艺,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文物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正因为这些人与事,还有情,让这一件平平无奇的物品变得丰满起来。这文物、旧物对于她的意义,首先是祖先,是属于后代对先人的追思;其次才是历史名人,是东莞年青一代对东莞历史的一份珍惜与贡献。这些跟张笑艳一样年轻的一代文物修复师,他们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跟历史对话,面对古人对后人留下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他们一生跟这些经历风霜的文物交织相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能够将文物更好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在这些文物和文物的修缮者身上,我看见了不一样的东西在闪闪发光,你呢?

(原标题《85后东莞女生“半路出家”去故宫修文物:不取真经不回头》)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吴剑林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