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多数国家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读特记者 李萍
2017-05-08 18:46
摘要

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出发,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拓展潜力巨大,应利用一带一路进一步提高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以及开展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

如何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的起点和重要推动力量?把握准“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充分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效地推进合作共赢,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月8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指出,中国自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与贸易联系出现了可喜变化,但绝大多数国家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发展是各国的最大公约数。

44个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2016年统计公报》,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出口增长0.5%,进口增长0.4%;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对沿线国家中国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905家,增长34.1%,直接投资金额458亿元;中国对沿线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60亿美元,增长9.7%,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47.7%。

“刻划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最简洁的方法就是人均GDP或人均GNI水平。”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分析指出,按2015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一带一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所列64个国家(包括中国)中,只有18个国家已经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只有2个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其他44个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22个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2个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课题组认为,就“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一些国家早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一直没有迈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进而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就十分典型。“一带一路”的多数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课题组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差异,但都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的任务,面临着收入迈向新水平、产业迈向新高度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应对这一共同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以创新为根本,共议创新发展蓝图,协同推进创新战略。过往的全球化推动者都是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需与一批与自身同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这一特点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的新型开放倡议,不仅将引领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而且将在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东南亚仍处于中低端

“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各国与中国联系密切。但课题组研究也发现,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东南亚仍处于中低端。

课题组指出,东南亚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是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和工业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聚集区。2008年以来,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东南亚地区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到2015年,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速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总体上看,东南亚是全球经济活跃地区,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地区。

“从东南亚各国主要贸易产品和贸易对象的变化情况看,近年来各国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但除新加坡,东南亚国家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集中于农产品、矿产品等低端领域,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东南亚处于中低端位势。”课题组指出,东南亚地区整体开放程度较高,外向性特征明显,日本、欧洲和美国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形成有深远的影响,东南亚国家高端产品进口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依赖较大,产品出口也受这些国家跨国公司全球布局战略的影响。

课题组分析指出,相比较,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虽然持续升温,但经贸联系主要还是以产品进出口为主,深层次的合作开发、产业转移还比较少,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直接投资,参与东南亚国家重点和重大工程建设还不足。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出发,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贸易拓展潜力巨大,应利用一带一路进一步提高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规模,以及开展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

例如,东南亚地区水果、水产品、橡胶、稀有矿产是我国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急需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工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在接收我国开始面临要素价格约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上具有优势;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近年来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而这些国家重工业部门发展较为滞后,这为我国消化转移处于严重过剩状况的重化工业创造了市场;新加坡在技术研发、企业管理、产业促进政策上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对南亚地区,可将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领域

课题组对“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后,提出了建议可投资的重点路线图。张其仔表示,对南亚地区,中国可将投资重点放在农业现代化、能源、电信、公路铁路、隧道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由此可大大拓展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合作空间。

课题组指出,南亚地区已成长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与南亚地区存在较好的历史合作基础,双方经贸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大米、面粉、黄麻、棉、茶等农业产品和纺织服装、有机色料和天然染料等劳动密集型初级工业商品为主。

课题组建议,当前,中国和南亚是全球最大的区域市场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南亚地区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一是完善中国与南亚地区在政府和民间上的经贸合作机制。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实现双边贸易均衡发展。

同时课题组建议,印中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也是市场潜力最大的两个邻国,两国产业贸易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尽管合作成就突出,但印中深化合作仍需共同化解诸多难题。

西亚与中东地区各国,总体来看,该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为薄弱;但由于该地区石油资源较为丰富,因而石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石油石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课题组还指出,中亚国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形成单一要素比较优势的现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发展本地区制造业。

见习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