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战时中国》:生动展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图景

读特记者 刘莉
2020-05-11 13:39
摘要

该书作者格兰姆 · 贝克以"既看过去,又看未来" 的视角,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他在 1940 到 1946 年之间,在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其个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与判断

近日,记录战乱时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战时中国》一书,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格兰姆 · 贝克以"既看过去,又看未来" 的视角,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他在 1940 到 1946 年之间,在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以及其个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与判断。

格兰姆 · 贝克生于 1914 年,卒于 1968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35 年,他以画家身份来到中国,遂被中国异域情调所吸引,将两周旅行计划延迟至两年,回到美国后出版了《穿越中国长城》一书。抗战爆发后,他抱着毕生研究中国的决心再次来到中国,并详细记录了耳闻目睹的人与事,从军政要人、外国记者到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无所不包。1950 年,贝克将记录材料整理后以《战时中国》为名出版,受到美国社会关注,并成为当时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必备书目。

在《战时中国》一书中,作者贝克从香港出发开始写起,记录了经柳州抵达重庆,接着到陕西宝鸡,随后转至河南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贝克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美国外交官以及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的不同生活;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载了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同时叙述了美国在中国抗战时期其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全书呈现的是全面、细微的历史生活画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1940-1945 年战时中国编年史"。

贝克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对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社会及未来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 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他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并批评了美国政客们在对华政策的制定上所犯的错误。

《战时中国》虽然是记叙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但却不是以宏观的角度,而是以微观的角度来进行记录的。用作者贝克的话来说:"我对史家只顾大城市里的大事件的写法很不满意。我认为,对闻得到革命气息的现代中国,更有意义的是了解不大引人注目的、更有中国特色的小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件事,都是贝克所经历的,都被贝克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以此呈现了经历五千年发展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乐观、容忍、坚强、坚韧、不屈服、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是多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1940 — 1946》(上下册)

(美)格兰姆 · 贝克 著

天地出版社

2020 年 5 月出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张泽玲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