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 王小玲:最美的年华献给孤残儿童
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常俊卓 文/图
2017-05-01 18:09

王小玲是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福利中心)的一名教师。2003年,王小玲中专毕业后到福利中心工作,她以一个聘用制员工的身份,在最苦最累的孤残儿童保育、康复、教育一线辛勤工作了14个年头。王小玲多次被福利中心评为“先进个人”,她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深圳市孤残儿童。

在为孩子们服务的这条路上,王小玲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14年来,王小玲先后参加了幼儿早教培训、残障儿童引导式教育培训、半边天小姐妹项目培训等,专业能力迅速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王小玲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大专文凭,成为一名孤残儿童教育的合格引路人。

奋战在非典最前线

王小玲刚入职福利中心,恰逢非典疫情。福利中心在院养育的婴幼儿和残疾儿童数量多,这些孩子体质弱、抵抗力低,易被感染。具有医院护理实习经验的王小玲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去婴幼区与残障区治疗和监测一线。王小玲每天送生病小孩注射点滴,抱送孤残儿童做X光检查,并站在X光室里等候做检查的孩子。一个月后,王小玲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当看到抗非典结束,我们中心没有一个孩子被感染时,我觉得再多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 ”

“我到福利中心工作时,才20岁,到了护理员岗位,我不知从何处做起。”王小玲告诉记者,她向院内的老员工学习,学习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食等日常护理工作。“这个刚满20岁新人不嫌脏、不嫌累,做起来驾轻就熟。”福利中心的一名护理员表示。

14年一心为孩子着想

“2004年,福利中心引入引导式教育,我运用康复专业知识,针对每个残障儿童的自身实际,钻研提升引导式教育技巧。”王小玲表示,残障儿童学习能力和康复速度较慢,她每天不厌其烦、认认真真地给孩子做一对一的教育与运动治疗。通过数百遍的练习,残疾儿童学会了坐和走路,肢体得到锻炼,为日后的康复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美国居住的冰冰(化名)曾是王小玲最牵挂的孩子。“冰冰是脑瘫儿,她出生不久就被送到福利中心。冰冰下肢残疾,无法走路,我为她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冰冰压腿常常痛的大哭,我总会鼓励她,要她再坚持一下就能早日走路了。”王小玲说,3岁的冰冰仍不会说话,王小玲就让冰冰的手放到她的喉咙上,感触发音的震动,经过一天天的不懈努力,冰冰终于学会了开口发音说话。冰冰7岁时,被美国的一户爱心家庭成功领养。

2006年,福利中心成立半边天小姐妹项目,王小玲成为小姐妹项目的一名老师,她通过带班的方式,为院内不能参加普通义务教育的残障学龄前儿童,提供提升个体学习能力与兴趣的早期教育。由于残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协调能力、认知能力较差,王小玲不仅要当老师,还要当保育员,全面负责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一天下来常常全身酸痛但她仍然无怨无悔默默奉献。6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带班教育辅导的残障儿童达85人,这些小孩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013年,因工作出色,王小玲被提拔为小姐妹项目顾问老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王小玲坚持每周花半天时间,与项目的十余名老师一起搞团建活动,增进团队感情。

“最爱孩子们的笑脸”

“14年来,我也遭遇过不顺心的事情,也曾哭过,而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我继续坚持的动力。”王小玲告诉记者,2015年至今,她离开了一线,成为一名行政人员。“刚开始做行政的时候,每天都要写很多的材料,我的孩子又很小,没有家人帮忙带小孩。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非常大,我哭过好几次。”王小玲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她会及时找出不足再努力调整。

新的福利中心已经竣工,不久后,福利中心的孩子们也将搬到新的福利中心。“我最爱孩子们的笑脸,搬到新院后,我主动申请到一线带班,每天为孩子们服务。”王小玲表示,她仍坚持初心,继续为福利中心的孩子带去温暖和光明。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常俊卓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