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傅磊讲述南极科考之旅:冰冷的极神秘之地,火热的科研战场

读特记者 吴吉 通讯员 黄惠婧
2020-05-08 16:41
摘要

近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雪龙2”号船队顺利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顺利完成

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南极是一片毫无生机的荒芜之地。但是对于近日刚结束南极科考之旅的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傅磊来说,那里却是藏着无穷宝藏的神秘地带,是热火朝天的科研战场。

近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雪龙2”号船队顺利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顺利完成,傅磊此次受邀前往,成为南科大首位参与南极科考工作的科研工作者。

雪鹰601降落在中山站冰雪机场(俄),机场距离中山站基地距离约5公里

采集到南极原始的“呼吸”

“我的研究方向包括航空冰雷达方面,而中国极地中心冰川室近几年在南极采集了大量的冰雷达数据,我有幸参与了极地中心相关冰雷达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为这次南极科考成行奠定了基础。”谈及自己入选此次科考队的原因, 傅磊说。

去年11月,傅磊和队友们从霍巴特搭乘澳大利亚南极局的航班到达凯西站,再乘坐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傅磊所在队伍为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任务固定翼飞机队。在队友的协助下,傅磊于2019年12月4日至6日沿中国南极中山站-泰山队内陆航线完成了短周期密集线性台阵布设,他们使用100台短周期地震仪,经过3天的时间共完成了长度约20公里的测线布设,45天后进行仪器回收及数据处理工作。“最终,我们完成了两条测线及历时近2个月的密集台阵背景噪声观测,获得了原始噪声数据,为深入开展该区域的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回首此次科考,傅磊表示收获颇丰。

地震台站布设现场

最难忘的居然是“开会”

中国南极科考的大本营——中山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傅磊解开了这个谜题:“当我到达中山站之后才发现,中山站的基础设施太完备了,后勤保障非常扎实,这都归功于国家对南极科考的重视和历次南极科考前辈们的艰苦付出。”

中山站广场国旗飞扬

当然,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努力就格外温柔。“在南极进行科考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固定翼飞机队,如果碰到恶劣天气只能等待。”傅磊表示,他们的科研工作也遭遇了重重的考验,“有一次,相关仪器放在防风帐篷中,暴风雪突然来袭。为了保障仪器的安全,站区领导派出两辆重型车辆为其遮风挡雪,才总算逃过一劫。非常幸运,考察队最终顺利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

深入南极神秘的腹地,光怪陆离的自然奇观令人惊叹,但傅磊却说,此次科考他印象最深的是在返程途中,科考队自发组织了“雪龙2西北太平洋”首次非官方学术交流会。“来自10余家单位的13位队员参加了这个非常特殊的海上学术交流会。会议持续了4天,涵盖海冰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震观测、水下重力测量、西风带浮标等在内的12个报告。”原来,在科研人的眼中,智慧碰撞的火花才是最回味无穷的。

特殊的科考,神秘的南极

“此次科考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比较特殊的一次。”傅磊感叹,自己有幸遇到了“无法复制”的经历。

傅磊与“雪龙”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之所以说此次科考“特殊”,是因为这是“雪龙2”号首航成功,与“雪龙”号一起,开启“双龙探极”新模式。此外,这也是首次实施宇航员海综合调查,获取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最长柱状沉积物”。还首次进入了阿蒙森海冰间湖区,开展了阿蒙森海—罗斯海综合调查。更“特殊”的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科考队员的原回程计划被迫调整。“我参加的固定翼飞机队原计划2月14日乘坐澳大利亚南极局航班返回,后改为乘“雪龙2”号回国,回国时间推迟了2个月。”傅磊说,在南极期间和归国旅程中,得知国内疫情,大家都鼓励湖北籍队友,相信祖国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南极似乎离人类文明十分遥远。为什么科学家还要一次次地前往南极、探索南极?“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是我国南极科考的主旋律。认识南极是首要目的。南极大陆被巨厚的冰盖覆盖着。据科学家估计,如果南极冰盖融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50多米。认识南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此外,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相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非常少。”傅磊说,此次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工作对于研究冰盖快速变化、查明地质构造,以及勘探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吴吉 通讯员 黄惠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