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设计,设计为未来。作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重点项目之一,首届深圳设计周21日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拉开帷幕。在持续至4月28日的时间里,40余项系列活动同步举行。其中的重头戏——“设计/未来”主题展在蛇口价值工厂·筒仓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16个国内外优秀设计项目。
本次主题展由深圳市设计周组委会主办,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承办。策展的主题围绕“居住、教育、沟通、流动”四个板块,通过“designing the future设计为未来”和“designing for future为未来设计”两条主线,汇聚全球优秀和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及案例,同时挖掘深圳本土的设计力量,共同探寻未来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构建出设计师、城市和大众之间的立体关系。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主题展打破一贯的观展体验,采用新媒体互动和数字可视化的方式收集和呈现数据信息。每一位观众都将携带一个数据手环,通过信息采集在游览的同时又作为参与者实时构建着自己的“观展作品”,最终每个人的游览动线将会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觉作品。
设计服务城市生活
在此次主题展览中,居住是首个板块,共包括“智能家居”、“可压缩背包”等项目。深圳本土的inDare智能家居致力于探讨更贴合新时代的设计模式,本次展出产品包括美的智能家居系统、usmileY1声波电动牙刷、家务特工、智能宠物碗等,带观众体验智能生活。
荷兰的“可压缩背包”则借鉴真空和热封的工艺,让人们可以根据携带物品的数量来决定包装的体积。该背包的设计师Casper Notenboom喜欢旅行,2015年来到中国时从人们对于物品的最原始的携带、包装和运输方式中得到了创作灵感。除可压缩背包外,本次展览中他还带来可变形马扎。“单手止血绷带”则是人们在独自一人遭遇出血紧急情况时的解决方案。产品由可伸缩的金属带制成,受伤时只需单手将其按在伤口上,待其自行充气完成并保持压力以阻止出血。
在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社会中,设计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次主题展专门开辟“教育”版块,为孩子设计未来。日本著名的日比野设计事务所通过文图、视频、实物展示、模型搭建以及VR等方式呈现引领未来的“幼儿之城”的面貌——打破隔断,创造自由变换的空间;开放屋顶天窗,在室内形成小水塘;利用水平落差进行建筑设计,激发孩子探险精神。
“接地气”设计连接人与城市
人在城市里生活,需要各种类型的设计。这种设计需要摆脱华而不实的理念,更加“接地气”,真正了解人们的需求,让人们与城市之间建立起更方便更融洽的关系。
譬如,此次主题展中,台湾设计团队“美感细胞”则注重对于儿童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并提出“给我们一本课本,我们给孩子一座美术馆”的观念。
骑行如今已经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趣的是,在本次展览中,共享单车将以“骑行看展”的方式参与其中。主办方在深圳海上世界和蛇口港地铁站设置两个“骑行起点”,观众可通过骑行共享单车前往展厅,所有人的骑行大数据将最终汇聚成一件数字作品。
设计是沟通人与城市的桥梁,因此也离不开衣食住行。比如,城市的街道、旧城改造也成为许多设计师关注的话题。此次展览中,来自香港的一件设计作品引来人们的驻足。“街市”是香港的重要文化之一,也是经济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其中“排档”则是一种自带美学与文化的亚洲式建筑设计。由阮文韬等设计师发起的“排档创新”计划,从工程及社会两方面研究排档改进的可能性。水越设计发起的“小招牌制造所”计划,4年来通过招牌改造推广城市美学,进行城市景观再造,并于2016开始提出区域型的广告物设计守则。
正如“人为生活而设计,设计为生活而存在”所言,越来越扎根于生活的设计,让城市的现在乃至未来生活变得更美好。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