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斌
传统新闻网站向新媒体的全面融合转型,与报业一样一直面临着“传统破除”的多方面挑战。作为深圳最大的新闻专业门户网站,深圳新闻网抓住疫情突发的特殊时机,狠抓内容建设,深耕基层市场,创新传播手段,推动业务转型,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疫情 转型 基层
以新媒体崛起为标志的媒体融合开启以来,用户注意力、机构地位、市场效果、人才吸引力等多个方面的持续弱化,给传统新闻门户网站带来一轮接一轮的新挑战。突如其来的疫情,又倒逼媒体从业者在压迫性的时空里不断强化转型的时度效。深圳新闻网作为城市的门户网站,直面网站日渐“传统化”的压力,不断创新,克服困难,努力打破传统网站“用户失联”“机构失位”“市场失守”“人才失约”“发展失机”的五“失”魔咒,在疫情之年拿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用户“失”联VS粉丝一直“在”
近年来,面对市场化头部媒体的迅速崛起,深圳新闻网作为体制内媒体,首先遭遇了用户的流失和关注度的稀释等问题。这一点,从深圳新闻网的点击数据也有直观体现。有悲观的情绪曾认为,我们正在被用户忘记。但近两年,有很多事实证明,在躁动和喧嚣之外,保持着权威的、有影响力的品牌基础,依靠提供独家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户一定会“路转粉”。
在深圳湾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焰火晚会,开场不到半小时,有超过300万人次通过深圳新闻网观看直播;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深圳新闻网开通了3个直播链路,其中单单一条链路的打开数就达到了2000万人次;深圳新闻网与深圳市政协一同开展“委员议事厅”活动,在线收看人数从第一场的50万+一路飙升到每场的100万+;这些数据,以及疫情期间一次次10万+乃至100万+的刷屏权威推送让我们突然发现,其实网站的用户一直都在,只要提供好的内容、权威的有价值的资讯,用户对深圳新闻网仍然是信赖的、需要的。
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新闻网的粉丝一直在。
机构“失”位VS基层需求一直“在”
这两年,以央媒和社会化平台为主,放出了一波波点击量的“火箭”,动辄千万经常破亿的浏览量数据,对媒体报道的评价标准带来了异化,很多优秀接地气的作品,由于点击量没那么大而被视若草芥,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部分宣传主管机构、党政官员对部分市、区媒体的漠然,一些机构媒体正在丢失作为地方报道的重要位置。
深圳新闻网认为,作为目光远大的城市,我们固然要重视中央级媒体天文数字般的点击量,但身为“以人民为中心”事业的践行者,也不可忽略最后一公里的基层信息平台。2019年到2020年,深圳新闻网先后协助深圳8个区建设运营区级融媒体平台:由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的龙岗融媒平台运行顺畅、创新迭出;由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和内容服务的光明融媒、罗湖融媒、龙华融媒、福田融媒、大鹏融媒推出了一系列好的服务和优质的内容产品,得到了各区的倚重;由新闻网提供内容服务的南山融媒(湾区消息)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这些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有效提升了主流声音在基层的影响力、传播力。
身段下沉,不断深耕是深圳新闻网一贯的定位。比如深圳新闻网在光明融媒推出的“早安光明”栏目,每天邀请一位光明当地居民播报早新闻,到今天已经播报了超过400期。尽管点击量达不到天文数字,但良好的参与感、交流感、在地感帮助栏目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基层对身边新闻资讯和服务的需求,催促我们持续发力。深圳新闻网致力于为市民提供离他最近的身边新闻,不轻视那些只有几千甚至几百次点击的作品,由此也收获了一批铁粉,实现了信息抵达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基层的需求一直在。
市场“失”守VS客户一直“在”
一些媒体面临转型压力,这几年更遭遇了市场竞争和需求转变带来的窘迫,经营数据出现了下滑。2020年,受疫情影响,深圳新闻网曾担心行业会更加低迷,无法实现既定目标,但新闻网迅速打起精神,迎难而上,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要工作,积极应对挑战,推动业务转型。
用好“互联网+直播”,深圳新闻网与宝安区及坪山区等多个单位联合推出带货直播,帮助河源市龙川县等对口扶贫点销售农产品,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也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肯定。与此同时,深圳新闻网积极拓展新赛道,策划执行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主题活动,强化内容生产,突出栏目化、视觉化、创意化,强化传播力影响力,一步步树立口碑,结合客户需要陆续推出一系列新栏目和节目,形成了好口碑。经过持续努力和创新,在客户和用户两边都收获了好评。
到2020年年底,深圳新闻网经营收入比2019年增长18%,利润比2019年增长25%,连续五年实现收入、利润两位数增长。事实证明,只要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好客户和用户,在媒体融合之路上找准定位,不断深耕,放大长板,就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子,也能赢得市场认可。
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客户也一直在。
人才“失”约VS优秀的媒体人一直“在”
人才的失约是传统媒体遇到的最大挑战,媒体人有了很多选择:一些媒体人“下海”创业做老板;一些媒体人自创新媒体成了“大V”;一些媒体人变换赛道,投身其他公司或单位……媒体单位,成了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地方。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媒体人才的流失,深圳新闻网也深深担忧过。
2020年,面对疫情,深圳媒体人血性张扬。从疫情警报拉响那一刻起,深圳报业集团的同行们不惧艰险,奔赴一线忠实记录和传播战疫中的好声音、好故事,为抗疫斗争凝聚了力量,营造了好氛围。在这些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激情,无愧于职责使命,无愧于时代重托的媒体人当中,也不乏深圳新闻网的老编老记。这些媒体人是我们融合改革、转型升级的基本面,有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深圳的媒体就有希望。
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优秀的媒体人也一直在。
发展“失”机VS超车的窗口一直“在”
深圳新闻网曾经是读者和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入口、主通道,但现在这个位置已经让给了许多社会化平台。跟动辄上千名研发人员的媒体公司比,技术还不是深圳新闻网的强项,但传统媒介拥有在地方深耕多年的积淀,信誉、影响力、人才和团队也是我们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深圳新闻网身处的深圳,不但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充满希望的热土,更是广受关注的超级IP,一个极具价值的传播富矿。在过去的发展中,很大程度是因为传播解决方案不够科学造成弱势。但在新一轮发展中,深圳新闻网的优势如果能架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之上,或许就能够获得巨大的、全新的发展机遇。
最大的政治是民心,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端口爆发的时代,但无论是哪种终端,哪个入口,最终指向的都是人心。人心可以是世界上最冰冷的地方,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温暖的目的地。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抵达的人心,变得更加温暖,凝聚更大的共识,为深圳“双区”建设形成更强大的前行力量。
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超车的窗口一直在。
作者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新闻网副总编辑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 诚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