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将春季学期的课堂搬到了网络上,并结合艺术中心课程特点,按照原开课计划开设了全部15门课程。
教师们精心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保障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古典艺术,让同学们在家中依然可以展开精彩纷呈的艺术与科学主题之旅。在这个特殊时期,“云上”系列课程用艺术温暖着学子的心灵,也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和加强艺术教育带去了新的思考和启迪。
第125期艺术与科学大讲堂上,钱仁平教授主讲《音乐领略法》。
云端授课:多维艺术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线上开学阶段,南科大的学生们开启了不一样的艺术课堂——《艺术与科学大讲堂》中,来自世界各地多名艺术与科学领域的专家通过网络为同学们讲课;《理性思维下的美术作品审美批评与实践》课上,陈肯老师结合疫情期间的主题美术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油画创作心得;在《西方音乐史》课堂上,尹小艺老师与学生们交流对勃拉姆斯等古典音乐大师作品的理解……
2月17日开始,南科大的艺术课程通过网上授课模式开展教学。艺术中心结合课程特点,按照原开课计划开设了全部15门课程,涵盖音乐、戏剧艺术、美术、舞蹈艺术、新媒体艺术、传媒、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当代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通识通修课程。
在特殊的线上教学阶段,授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直播、录播、网络辅导等多种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教学和指导,有课件讲授结合音视频资源,有教师直播示范结合学生模唱或朗读等,多种课堂组织方式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至今,学校有近千名学生通过网络实现了在线艺术课程学习。师生考勤、课程资源、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各项教学情况均表现突出,学生们也表示了对“云课堂”的欢迎。在2019级致仁书院荐天蓝看来,艺术课线上效果很好。国画老师提前录好教程视频,并在微信群进行指导和作品鉴赏,课后可以按照视频动手练习。篆刻直播课程上,老师讲了有关篆刻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趣生动,同学们收获很大。
艺术中心通识通修课程《理性思维下的美术作品审美批评与实践》 网课页面
转变方式:打造实践、理论和鉴赏“三位一体”的艺术课堂
2017级致诚书院秦国洋每学期坚持至少修读一门艺术类课程,这学期选上了王昊然老师的《西方戏剧读演》。“开课一周虽然是网络授课的形式,但是老师们都对直播教学做了充足认真的准备……艺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体验,让我们在这段可能略带枯燥的日子里有着惬意的感受与心灵的净化。”秦国洋说。
虽然没有线下课堂那种沉浸式的感受,但艺术中心的老师们用心备课,运用多种手段,在网络课堂上展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表演实训课上,王昊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剧场游戏和表演练习,训练同学们的反应和肢体协调能力,让戏剧的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充满着创意与活力;刘珵艺老师指导学生做体能、基本功恢复训练,鼓励大家用舞蹈的力量记录疫情下的生活……
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课上,授课老师皮晟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之前在线下上课时,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在钢琴的配合下,带领学生听音、视唱,但网课阶段由于条件受限很难实现。后来他下载了钢琴键盘软件,用电脑的音频输出,继续开展视唱练耳的训练。
“因为网络教学的原因,近期上课的重点会有所转移。原来音乐理论基础讲得少一些,现在课堂上可能更偏重于理论的部分,这对于同学们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也起到明显的效果。”皮晟老师表示。他发现,课堂效果比他想像中更好,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参与度都很高,不久前他布置了期中考试的题目,在学生们交来的答卷中,可以看出他们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和思考,这比之前的考察更加深入和详细。
每个星期,任课老师们都会进行一次教学情况的交流,而许多老师都有相似的经验和感受。在毕宝仪教授的声乐课堂上,她也倾向于理论和鉴赏方面。“之前我们在实践课上更关注于技能的练习,例如声乐课就教学生怎么唱,舞蹈课就教学生怎么跳,钢琴课就教学生怎么弹,摄影课就教学生怎么拍摄;而现在网课阶段,我们更注重于帮助学生进行艺术理论知识的建构,提高整体审美水平,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互动和交流。通过实践、理论和欣赏‘三位一体’的艺术课堂,为同学们提高艺术素养打下更坚实的根基。”
停课不停学,南科大学子远程连线艺术中心课程。
未来思考: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艺术教育
如今,在艺术中心的许多老师们看来,网络教学不仅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更是探索未来互联网+艺术教育的“长久之计”。
“艺术与科学大讲堂”是艺术中心的精品课程,由艺术中心主任毕宝仪教授主持,已经开展了120多期。在疫情发生前,大讲堂采用的是线下讲座的方式,邀请科学、艺术领域的名家,就一些交叉学科、前沿课题与同学们交流,在学科的对话与碰撞中打破科学与艺术的藩篱。
这个学期里,“艺术与科学大讲堂”转到线上。由于不受空间的限制,这个课堂现在可以邀请到更多来自全世界的顶尖学者来授课,大大拓宽了讲堂的师资。“这些教授都非常忙,以前最多就在深圳匆匆逗留一两天,给大家上一节课就走了,现在我们还可以做一些长期的课程规划,比如最近我们就有一个音乐方面的系列讲座,教授分四期给大家讲课,可以讲得很深入细致,效果非常好。”毕宝仪教授说。
此外,线上的大讲堂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课程,而是可以向毕业校友乃至校外人士共享的开放资源。自大讲堂在线上授课以来,除了本校选课学生之外,来自校外的“旁听生”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全国各高校的师生,课程容量接近300人。
“利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打通空间的边界,将一流的教育资源与全世界一起分享。”毕宝仪教授说,这也是这次线上教学带来的启示。今后,这门课程也将继续保持线上线下共同上课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与“艺术与科学大讲堂”一样,南科大艺术中心也积极思考未来在实践课和公选课上的改变。毕宝仪教授说,艺术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培养一流的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助力,而这段时间的“云端”授课,也让他们认识到,通往这一目的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通过这一学期的探索,我们希望今后继续将线上的课程融入到整体的教学中,更科学、更合理地调配各种教学资源,为大家带去更好的学习内容。”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