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深圳鲜明的文化符号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22-09-14 07:44

在深圳华侨城片区北部沉寂了16年的华中电厂,历经一年多的改造后,以一袭清亮的“深圳蓝”变身O·POWER文化艺术中心。

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往往构成这座城市最富魅力和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如今漫步鹏城,无论是工业遗址变身充满“艺术范儿”的艺术中心,还是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融入城市生活。在这座年轻的城市中,艺术正积极参与城市空间以及文化等多层面的生态建构,增添了鹏城的人文气息与发展活力。

让艺术浓缩城市演变彰显城市精神

以艺术作品点亮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品牌。前不久,在南山区蛇口价值工厂,由奥雅设计打造的工业遗址数字艺术馆与元宇宙体验空间“大筒仓”备受关注,吸引观众前去“打卡”。40多年前,这里曾是浮法玻璃厂所在地,“大筒仓”是浮法玻璃厂的中心,也是整个厂区的制高点和标志物。

历经40多年,从浮法玻璃厂到元宇宙艺术馆,“大筒仓”带着深圳工业文明的印记,华丽蝶变。青年策展人许飞认为,“大筒仓”的魅力在于以艺术的方式,通过建筑、新媒体作品,一起连接深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让观众感受到深圳作为“科技之城”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演变,通过艺术作品得以表达,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比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以公共艺术的方式讲述了深圳人的一天。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院博导孙振华表示,这件作品是业界公认的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深圳精神也通过这件作品表达出来了。

“大筒仓”让观众感受到深圳作为“科技之城”的魅力。

让艺术呈现多元文化定格城市记忆

从深圳地铁红岭北站的《深圳记忆》到莲塘站的《莲声》再到黄木岗站的《城市变迁》……在深圳地铁里也可以邂逅艺术。这些作品在地铁的空间里展示出深圳地域文化、科技文化、岭南文化等多元主题,巧妙诠释了站点所在地的文化底蕴。

把艺术作品搬到地铁,与市民“零距离”,地铁站化为小型展馆,让艺术空间化、空间艺术化。当人们进入地铁站时,就能通过具有独特文化气质与审美取向的艺术作品,了解该地的人文历史,感受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点缀车站,也承载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更是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正在深圳学习艺术的学生周鹏告诉记者,深圳地铁“艺术范儿”十足,很多作品不仅与站点有紧密关联,更有艺术之美,定格他的深圳记忆。

业内人士朱先生表示,公共艺术以艺术化的手法,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也把城市精彩、生动的社会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文化“润物无声”,生动直观。

让艺术与社区互动映照现实图景

艺术活动融入城市社区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美好的社区生活,不仅在于人居环境美化,还在于人们精神生活富足,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艺术策划人北川富朗曾说过:“公共艺术空间让人与人相遇,让城市与人的交流开始。”可以说,艺术可以成为帮助人们打开情感,找到精神栖息地的一种方式。

在深圳华侨城片区北部沉寂了16年的华中电厂,历经一年多的改造后,以一袭清亮的蓝色变身O·POWER文化艺术中心,近日正式开园,解锁社区游乐“新地图”。市民在这里可以看戏、表演,也可以结合园区“戏剧广场”“罐花园”及“水之塔”等户外空间,找到合适的文化休闲方式。

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集舞台艺术、休闲商业、社区游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新形象,再度建立与城市、社区的情感联结。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植于邻里的人文温度,不应仅体现于在改造中保留有价值的城市记忆,更应体现于在生态中营造更理想的生活图景。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进入市民生活,加强了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孙振华认为,现在好多公共艺术作品,市民都可以走进作品内部,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作品。

“艺术融于街区,让市民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市民邹小姐非常喜欢周末带着孩子去深圳大大小小的艺术中心。“孩子们也喜欢在充满审美和艺术的地方玩耍,相信艺术的作用会慢慢影响他们。现在深圳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中心,满足了市民亲子休闲、社交生活等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深圳人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原标题《公共艺术:深圳鲜明的文化符号》)

见习编辑 韩湘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郑蔚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