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共建,帮扶乡村教育,深入“结对共建”,坚持党建引领促进脱贫攻坚……56名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实施扶贫协作项目75个,11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深圳市盐田区各级党员干部倾注心血、挥洒激情,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扶贫“成绩单”。
2019年底,盐田区结对帮扶河源泉市东源县21条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25元,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协作对口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累计实现48条贫困村、58587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7.73%降至1.81%;凌云县累计实现49条贫困村、47552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1.9%降至1.6%。未来,盐田各街道、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将与乐业县、凌云县的贫困乡镇、贫困村,按照已签订的结对帮扶协议深入实施“携手奔小康”工作。
去年11月,盐田区教育专家团队一行14人到广西凌云县开展教育教学帮扶活动。
产业帮扶,传统产业新动能家门口实现脱贫梦
在仙坑村村口的西肩公坳山上,一垄垄茶树层层叠叠,连片的绿色随着山峦起伏,承载着村民们脱贫的希望。精准扶贫项目——仙坑客家红生态茶园就坐落于此。
“仙坑村是传统的茶叶产区,从古至今,村民们都有种茶、制茶的传统和习惯,出产的茶叶色清、味甘、香悠。但是长期以来,这里缺少叫得响、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仙坑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启煜介绍,2016年5月,扶贫驻村工作队入驻后,就把产业脱贫的焦点放在茶叶上,深挖当地的特色资源。
2016年10月,沙头角街道办筹资150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买下返乡创业能人叶晨阳创办的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100亩老茶园产权,双方开展合作,按照“公司+农户”模式,打造以有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以及休闲养生为一体的仙坑客家红生态茶园产业基地。
目前,全村有近30户贫困户入股茶园,带动全镇劳动力1000多人。项目实施后,每年为村里创造收益数十万元以上,其中80%用于农户分红、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谈起仙坑村的未来,叶晨阳信心满满。“作为土生土长的仙坑人,我选择回乡创业就是怀揣着希望家乡富裕兴旺的梦想,如今在盐田区的倾力帮扶下,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叶晨阳介绍,“接下来,我计划规划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让更多村民因产业振兴脱贫致富。”
民生帮扶共享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
“扶贫先扶智,扶贫不仅仅是对经济上的帮扶,也是对教育的帮扶。”今年的春节假期对于盐田教师邹铭来说,非同寻常:时间短,任务重!从去年5月份开始,他从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摇身一变”成了河源市船塘镇老围村的一名扶贫干部,同时兼任该镇两所小学的挂职副校长。
疫情当前,邹铭放弃休假提前回村,部署村里和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学生的网课辅导工作。
作为教育系统的驻村扶贫干部,邹铭将东源县教育局发放的有关课程资源和盐田区的一些名师微课巧妙结合,满足学生在家学习的需求。“以这些正规渠道的网课为主,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是‘三不’原则:不提前上新课,不提前发放学习资料,不提前布置学生做新的作业。”邹铭介绍,他之前是盐田区田心小学的语文教师,会把盐田区的一些优质课程资源借过来发给学生们使用。
“来村里扶贫以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差距和教育的差距。”从去年国庆节后一直到寒假前,邹铭每周二、周三晚上都会在船塘镇综合文化站开设公益性作文课,希望能为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贡献一点力量。邹铭表示,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他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学科特长,在教育上进行精准帮扶。他说,待疫情结束,公益性作文课他还会继续开设下去。
党建引领深入结对共建提升干部群众精气神
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是盐田区精准扶贫对口省定贫困村中交通最不便、条件最艰苦的贫困村。
2016年,戴浩洋担任盐田街道办事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一职,并主动申请赴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初到蒲田村,戴浩洋看到的现实远超自己的预想。作为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以贫困村为家,与贫困户为友,奔走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认真倾听贫困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我感触最深的是村党支部力量不足、带领群众脱贫的能力不强。而蒲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些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戴浩洋说。
扶贫先扶志,戴浩洋积极帮助村党支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气神。他组织协调盐田区党员干部到当地贫困户家中作“走、认、谈”对接走访,开展交流慰问,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还发挥当地党组织的优势,从有文化技能的优秀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乡贤人士中选取党员致富带头人,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积极引领困难群众脱贫。
“要致富,先修路。”戴浩洋与当地干部一起制定了“修路兴村”计划,谋划推动2条外联道路和1条村内道路的修建工程,现已修通了2条道路。道路交通的改善,将蒲田村至河源市区的行车时间缩短了30分钟,村内集中居住点的互通道路也实现了硬底化,为产业升级打下了交通基础。
编辑 赵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