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8.8万人入园祭祀 鲜花成市民拜祭必需品
记者 罗莉琼
2017-04-03 17:15

4月2日天气晴朗,全市各大墓园迎来大规模祭扫人群。记者走访墓园发现,鞭炮声逐渐淡出清明节,鲜花成市民拜祭的必需品。这些改变得益于深圳不断推进的殡葬改革,不少习惯“厚葬示孝”的人们逐步接受“厚养薄葬”的观念。

市清明节工作指挥部办公室通报,2日全市共有87706人入园祭祀,其中市殡管所接待祭扫群众25652人,投入接驳车32台,运行924辆次。墓园内不仅有坚守岗位的交警、公安、城管、消防、民政等工作人员,还有“红马甲”的身影。在吉田墓园、南湾义工服务了11个清明节,为祭扫市民送上暖心服务。

追思苑为市民提供祭台

目前,绝大部分市民还是按照传统,祭拜先人需摆放供品。作为全市最大的公益骨灰寄存处,追思苑的骨灰寄存量已达4万具。据介绍,追思苑室内窗明几净,市民难以在里面祭拜,为了满足市民祭祀先人的需求,追思苑外面设立了非常多的水泥祭台,还临时增加了不少不锈钢的小桌子。

“我们一家四口人来祭拜母亲,给母亲带来了她生前最爱的百合花和糕点,再和她聊聊天。”市民陈女士说,他们从追思苑将父母的牌位请出来放在祭台上祭拜。记者采访发现,早上9点至11点是人流最为密集的时段,很多市民祭拜完亲人后,再将牌位放回追思苑。

“为了避免人多出错,现在不允许将骨灰请出来祭拜,所以市民只能将牌位请出来供奉。”追思苑工作人员表示,在确认市民祭祀完毕后,工作人员才开始清理供台上的供品,以便下一位市民可轮番使用。

而在其它墓地,也都设有“游子祭祀台”等便民服务处,供不能返乡祭祀的人们可以“遥祭”先人。

南湾义工11年服务吉田墓园

清明小长假,不少市民选择祭拜先人、外出踏青,有些市民选择到市殡仪馆做义工。南湾义工在市殡仪馆和吉田墓园服务了11年,从最初的四个人发起,到今天有200多人的团队,年龄最大的都70岁了,他们放弃休息,放弃回乡祭祀,将大爱奉献给更多的人。

吉田墓园是全市最大的公墓之一,有上万个墓位,受市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影响,清明节高峰期禁止社会车辆入墓园,很多市民不知道如何进墓园扫墓,而南湾义工则是墓园最好的指路人。“我们服务吉田墓园超过10年了,义工们‘传帮带’起到很好的效果,市民可在墓园少走弯路。”南湾街道义工联秘书长薛明亮表示,义工们还扶老携幼,帮助有困难的人士拿祭品。

“每年来扫墓都能看到这群可爱的义工,他们身上的红马甲是温暖人心的颜色,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点赞!”市民陈先生说,只有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才能培养出这批高素质的志愿者。记者采访获悉,不少墓园均有义工的身影,今天是清明节正日,西丽报恩福地墓园也将有20名义工投入服务。

多项改革推动“厚养薄葬”

这两天,记者走访墓园发现,鞭炮声也逐渐淡出清明节,鲜花素食点心之类的逐渐成为主流祭品,而在吉田墓园的大榕树下,树葬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这得益于深圳的殡葬改革,近年来,深圳进行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等改革推动“厚养薄葬”。

2010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向殡葬用品和服务高消费“开刀”,每一个殡葬用品均明码标注“进货价”和“销售价”;2012年,深圳出台《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办法》,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年龄的均等普惠,让殡葬回归公益,截至目前,67561位市民平等地享受到人生“最后的福利”;深圳用绿色、生态和尊严向生命致敬,每年参与树葬海葬等生态葬的人数不断增多,截至目前,我市已将36409具骨灰撒进大海,483具骨灰树葬……

“深圳的殡葬改革实践,向群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让百姓更有’获得感’,从这一系列的改革中也形成了殡葬事业的‘深圳标准’。”市殡管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殡葬服务是关系每位市民的民生基本需求,深圳也将不断推进殡葬改革,让逝者有尊严,给生者慰藉。

见习编辑 偲容

(作者:记者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