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创客也是“斜杠少年” !深圳00后拿到世界知名机器人专业院校offer

读特​记者 易芬
2020-04-25 17:28
摘要

14 岁时成立全国第一个年龄最小的创客空间,高中时就获得了 20 多项机器人外观专利和实用型专利。今年 4 月,从小心仪机器人工程的深圳中学学生胡镕博拿到了多所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5 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台价值 3000 多元的双孔显微镜,初中时家中就有配备了机床的 9 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室。

14 岁时成立全国第一个年龄最小的创客空间,初中到高中作为骨干成员连续 5 年参加世界性的 FRC 机器人大赛并获得诸多奖项。

高中时就获得了 20 多项机器人外观专利和实用型专利,作为副主编为《智慧搭建》这本青少年机器人教育教材设计了诸多创新创意课程。

今年 4 月,有着这份不同寻常履历的深圳中学学生胡镕博,拿到了多所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就包括他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美国普渡大学的机器人工程和技术专业。

近段时间因为疫情,胡镕博更宅了,他专心啃大部头的《机器人技术手册》等书籍,同时也不忘分享他的所学,在网络平台推出 8 堂课,给学弟学妹开讲足球机器人创新创意原理。

00 后小小科学迷 :

自小"不务正业" 不走寻常路

胡镕博 2000 年生,从小就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孩子,他的妈妈黄敏和爸爸胡文曾经很是头疼。

黄敏跟别的妈妈一样,带着胡镕博先后走进了各类培训班,从小提琴、跆拳道、游泳、珠心算、作文到奥数、英语、演讲、滑板不一而足,但没有一项课外培训,胡镕博能够坚持超过一年。

后来,这个思维活跃、超有想法的孩子,总算找到了两项感兴趣的课外班——机器人搭建和大自然科学实验。

5 岁那年的生日,应他的要求,父母就送给他一台价值 3000 多元的双孔显微镜。在家中,父母还把 9 平方米的小书房布置成了实验室,从市场帮他购买了解剖剪刀、试管、酒精灯等一系列实验器材,加上显微镜,他学着解剖鱼类等动植物,制作载玻片、调配溶液、让树叶变颜色。他还和爸爸一起鼓捣了踩踏发电机等各类小发明。

在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上小学时,胡镕博先后参加了机器人等多个科学类别的课外培训班,喜欢看各类科学书籍、科学杂志,是深圳各类体验馆和科普活动中的常客与志愿者,也是全国各地各类科技馆的常客。

2009 年,胡镕博从一本科技月报中得知在中国境内长江流域有 500 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他找来电焊工用的镜片与爸爸妈妈一起在家中制作了日全食眼镜。

当时正值暑假,刚好有三峡大坝的旅行计划,妈妈调整行程先前往武汉观看日全食,并参与了武汉科技馆举办的法国天文学科学家答疑的座谈会。

爱问问题的他成为了那场 CCTV 全球直播日全食节目现场采访的唯一少年儿童。

那段时间,别人家的客厅窗明几净,而他们家的客厅里,经常放满了各类材料,父亲动手帮他切割,狼藉不堪。

小学毕业后,胡镕博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深圳中学初中部。得益于深圳中学这个开放包容的大熔炉,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进入初中不到半个月,胡镕博就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创办了"深中视角科学社",每周星期二下午成为科学实验课的"主讲人"。为此,每周末他经常花费五六个小时来准备。

在这个科学课上,他先后与小伙伴们一起,解剖鱼、猪心,进行烤蔬菜测水分、防盗门铃电路连接、电子积木搭建等各类实验。

刚开始的几次活动,初一年级的 50 多个同学踊跃参加,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后来增加到上百个同学,不断的有同学自告奋勇要求主讲。他们一起分析探索学习生物、物理、地理、化学,而老师、家长、校医成了实验室的"旁观者"和"守护者"。

问起他这么小就当"小老师",能压得住上课调皮捣蛋、不好好听讲的同学吗?胡镕博笑说,"我们进实验室之前约法三章,上课的时候我也尽量不给任何同学无聊的机会,我花长时间查资料,做前期准备,ppt 做得很有趣,我准备了一些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有同学提出问题,我回来不出来的,请其他同学一起来回答,大家都很感兴趣,那就没时间捣蛋了。"

比如第一次解剖鱼的实验,胡镕博在家中花费了五六个小时,先按照资料图,用镊子、解剖剪、解剖刀解剖了一条一条罗非鱼,每个步骤都请爸爸拍下来,发现的一些小问题记录下来,做成 PPT。

正式上课那天,妈妈服从他的安排负责付款并把他提前在菜市场预订好的罗非鱼送到学校门口,两三个同学一组,每组一条鱼,拿起实验室的解剖剪开始,胡镕博则在讲台上,示范解剖、讲课,带着大家把鱼的内部结构打开,确定哪几根是鱼肋骨,腹腔的结构如何,哪块肌肉群是操控哪些鱼鳍的 …… 新奇和有趣永远是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良药。胡镕博就此在学习科学知识、动手操作的创新道路上,兴趣越来越浓。

最让爸爸妈妈跟许多朋友讲起的故事是,从新闻得知昆山有一金属制品厂的铝粉尘爆炸事件之后,胡镕博在家中要妈妈协助,把面粉通过过滤网吹进他准备好的闭塞小空间瓶内,他在瓶的另一端点起火种,如他所料面粉尘在闭塞的瓶内发生了爆炸,他把这个爆炸实验搬到学校视角科学社演示给同学,几个同学突发奇想准备制作一款以面粉为爆炸起火材料的 " 喷火枪 "。

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粉尘爆炸事件,制作与实验场地理所当然的又选在胡镕博家里的客厅。在胡镕博的"家工厂"切割 pvc 管子,孩子们一次次调整管子长短,用微波炉烘烤等方式尝试不同面粉的浓度,点火做实验,最终喷出的火苗足足有一米多高。

几个小时下来,一客厅的面粉粉末四处飞洒。天黑了,孩子们陆续回家,他与爸爸妈妈继续清理,每次都至少花上 4、 5 个多小时。

学生创客:

一头扎进创客领域 执着研究机器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胡镕博选拔参加华南区中国 FTC 科技挑战赛。他和几个同龄人组队,切割金属、焊接、钻孔、构造、装上马达,编程设计路线,花费了两个月左右,搭建了一个水桶大小的金属机器人去参加比赛,荣获联盟队亚军。从此,胡镕博从搭建乐高的塑料机器人走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工程领域更宽更广的金属机器人。

获奖回到学校,他带领队友们在学校举行了汇报展示与分享。放学后的,在深圳中学初中部的小广场上,他和队友们铺上 10 来平方米的垫子,摆上大音响和 FTC 机器人。

很快,放学的同学们把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起来。胡镕博拿起话筒,介绍金属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展示机器人技能,用机器人转着圈端着盆子派发糖果。面对同学的不断提问,他侃侃而谈。当天,深圳中学的校领导也赶来助阵。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胡镕博开始逐步了解并熟知了 Maker(创客)这个新名词。他成了后来因李克强总理调研而赫赫有名的"柴火创客空间"的常客。通过近距离接触众多创客,他才深刻认识到,创客不同于普通的" DIY "制作者,而是一个集"科幻、科技、设计与艺术于一体的将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实物的人"。

深圳中学第一届创客节上,胡镕博负责组织学生志愿者,分工合作,对接不同创客和创客公司,在深圳中学搭建展台展示并组织同学来讲解。胡镕博经常因忙着评选与收集同学的作品,制作文字、电子和作品等资料,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

为了让开幕式体现创客的思想,他想出了用机器人推动开幕式启动杆、再让机器人投球击中焰火按钮的点子。为了准确无误地达到预期效果,胡镕博调试机器人和启动焰火装置到开幕式当天凌晨 3 点。而最后的结果也不负所望,机器人不偏不倚地圆满开启了启动仪式的按钮。

也就在 2014 年,14 岁的胡镕博萌发了建立"星火创客空间"的想法。他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让这个社团成为深圳中学历史上第一个有固定空间的社团。他拿着 1 千元的社团经费,带着社团成员们从华强北和网上购买了电烙铁套件、胶枪套件、各色发光二极管及电容、电阻、电线、开关等各种电子元器件,埋头在实验室里绘图、制作。

慢慢的,星火创客空间从成立之初的 10 名创客,发展到后来 300 多人。在老师、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一起制作了电子闪光器、电磁炮、体感游戏、半导体电冰箱、特效眼镜等等一批创意产品。

每年寒暑假,作为社团骨干成员的胡镕博都忙着参加深圳市、国内外各类机器人大赛。他和同伴参加"深圳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比赛"以全场唯一的满分荣获"机器人现场制作比赛"一等奖;2014 年参加第四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胡镕博作为主要成员的深中机器人代表队获得"机器人灭火比赛"特等奖、"机器人智能搬运比赛"特等奖以及"机器人游中国比赛"一等奖、"机器人擂台对抗赛"二等奖等。

2015 年,胡镕博更是飞赴美国,作为主力队员参加 2015 美国 F R C 机器人大赛,团队获得纽约州中国代表队亚军。

此后连续 5 年,一直到升入深圳中学高中部,胡镕博都与同伴一起,参加美国 F R C 机器人大赛,斩获不同奖项。他对机器人的兴趣和才能也更加深厚,他的眼界也更大范围地开阔起来。

胡镕博说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团队夺得中国区冠军那次,当时在半夜三点钟,他在讲解时兴奋莫名,痛哭失声。

那年他读高二,在美国一所高中做交换生。他和在国内的其他队员,隔着 12 小时的时差,他需要经常熬夜,和小伙伴同步研究主办方的题目:制作一个 1.5 米高的机器人,按照一定路线,将盒子扔到 2 米高的地方,以扔的盒子越多取胜。他和国内队友们一起做方案设计、网上开会、不断调试机器人,研究比赛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调试机器人,我提倡前后调试 5 次,保证丝毫不差曾经有一次我和一个学弟第二天就要参赛了,前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熬夜到凌晨 4 点钟,第二天六点又起床去参赛。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调试,确保机器人分毫无差实现我们的想法。当时,我父亲都趴在外面睡着了。"胡镕博说,小小的身体里,从小就因为浓厚的兴趣爆发的能量,经常让父母、老师惊讶,也就是这股韧劲和坚持,推动他一步步在机器人道路上越走越广。

"斜杠少年":

写信给教育部、旁听"两会"

参与编写教材、拥有 20 多项专利

不仅仅是个埋头创客实验室的"科学学霸",胡镕博更是一个关心社会、喜欢分享的"斜杠少年"。他的行为曾经屡次被新闻媒体报道,比如写信给教育部指出教材错误,比如旁听深圳两会,比如参与编写教材,比如成为 20 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在初三那年,胡镕博写了一篇论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科学角度反映中国义务教育课本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这篇论文一式两份,分别发往教育部和有关教材编辑部门。

"现在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的原子模型应该是电子云模型,而九年级(上)化学课本第二章在介绍原子结构的时候出现了‘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描述,基于对量子论的一些基础模型及理论,‘高速运动是连续性的’,而电子的运动恰恰都呈‘不连续性’,因此,电子亚原子粒子依据理论‘围绕原子核并不是高速运动’。"胡镕博在论文中写道。

胡镕博介绍,"不连续性"思想由普朗克先生发表,该内容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的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革命》中有体现,而中学所使用的初中化学和高中物理两本教材竟然互相矛盾,这是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胡镕博在信中写道:"应建立完善的审查制度,确保课本务必求真。现在的中学生有望成为中国未来 10 年科技界的栋梁,加强青少年科普,刻不容缓。"

胡镕博的信函发出去只有一周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回复来了:"来信收到,可以看得出你是个热爱科学、肯于钻研的好学生,而且也能感受到你对问题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回信中,教材负责人还对化学课本与物理课本之间存在的疑问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别的孩子在打篮球、骑自行车,上奥数班、补习班,胡镕博却在埋头研究机器人。在学业之外,他先后走进深圳市多所中学,深圳市的诸多社区、深圳市多个展会,滔滔不绝推广"创客理念"和机器人创新教育。

2016 年 7 月 23 日,胡镕博带领机器人团队天弈 +1S 走进罗湖水库小学举办机器人科普讲座,并组织进行了机器人个人和团队计时赛,26 位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家长和义工们的陪伴下参加活动。

胡镕博还曾关注深圳中学附近的人民北路的掉头弯道问题,该处仅仅有两个车道,车辆拐弯需要倒车,他和父亲搬来农民晒的稻谷当道墩,做了多个转弯安全区的测试,提出了解决方案。随后这名少年也因关注社会问题而被邀请前往当年的深圳"两会"旁听。

高中时,在美国参加 FRC 机器人大赛,他经常和队友扛着两米长的不锈钢管子经过华尔街。每次参赛,加工巨大的金属材料的繁重体力活动,让胡镕博和同伴们都感觉大大的不便。他和父亲交流,推动父亲萌发了开发一款更方便青少年搭建机器人的工具和零件的想法。

胡镕博的父亲也决定决定再次创业,先后投入千万元,邀请了 90 后参与到软硬件工程师团队开始研发青少年创新教育机器人产品,胡镕博作为唯一的 00 后,深度参与其中。

在美国做交换生的那段时间里,胡镕博经常深更半夜拨打父亲的电话,告诉父亲,他又用设计制图软件设计了一款什么样的零件,这款零件的打孔是如何的,可以实现何种功能。

前后三年时间里,不断调整软硬件,经历产品的六代更迭,胡镕博父亲公司正式出炉的 " 智搭机器人 " 产品体系,有 108 个由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各类形状组合在一起的各类零件。

这些零件上面布满各式精密计算的 " 马赛克 " 万搭孔位。其中,胡镕博自主设计和制作、调试的有 20 多种,他由此就独立拥有了 20 多项外观和实用性专利。

他同时参与了《智慧搭建 -DIY 机器人创新课程》这本青少年创新教材的编写,里面的《智搭小发明》《创意旋转架》《机器小狗》《创意倒水机器人》等课程,都是他根据自己多年参与机器人培训和比赛经验而编写设计的。

在疫情期间,胡镕博没有闲着,他自己调试摄像头,开始为学弟学妹们讲课,围绕足球机器人,把诸多初中、高中物理里面的物理学、数学等多类型的知识融入其中、深入浅出,讲得趣味盎然。目前 8 节课程已经登录"智搭机器人"微信公众号,供全国各地有兴趣的青少年线上学习。

今年 4 月,在深中学生成绩里处于中上水平的胡镕博,凭借在机器人领域的诸多建树和研究能力,被美国普渡大学的机器人工程和技术专业录取。近段时间,他买回了全六册《机械设计手册》,还有《机器人技术手册》《工程制图》等专业书籍开始自学。

进入大学后,除了学校的机器人工程和技术专业课程之外,他还准备学习计算机、工程学科专业课程,以期未来在人工智能或者医疗工程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未来不可限量,说的也许就是这些充分吸收了深圳创新土壤的 00 后。可以预见的是,胡镕博的创客之路将就此越走越广。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易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