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殡葬人的自我修养:直面死亡 敬畏生命
读特记者 盛佳婉 通讯员 常俊卓
2017-03-27 19:55

他从事的是是一份不被人所理解,甚至会被认为“晦气”的职业。干着最脏最累也最不可缺少的活,却也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心酸。

从20岁的毛头小伙,到现在“全国最专业”的殡葬人,在这个行业深耕13年的钟凯,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他说,十几年来直面死亡,不仅让他有了更强大的心理、更专业的技能。更让他懂得了敬畏生命,珍惜生活。

“一开始总想要离开,时间长了想明白了。生命走到尽头时,总是要有人再送他们一程,我现在为自己是个殡葬人而骄傲。”钟凯说。

 克服内心的恐惧

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钟凯对这个职业并无忌讳,然而克服恐惧却是个漫长的过程。

2004年,钟凯从东北老家来到深圳找工作。人才市场转了一圈后,深圳市殡仪馆的工作吸引了钟凯:包吃包住,有稳定工资。很快,他进入了殡仪馆工作。

一开始,钟凯被安排在防腐部。 防腐部需要24小时值班。只要遗体被接到殡仪馆,就交由他们保存,直到火化。“遗体运到殡仪馆后,我们要核对信息和遗体是否相符,然后打印好一个腕带绑在遗体手上。再把遗体精心放进零下10摄氏度的专格冰箱里,每天轮流巡视。”

在防腐部工作,上夜班是难免的。这对于刚来殡仪馆工作的钟凯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月黑风高,偌大阴冷的冰箱房里只有他一个人。刚开始,他一想到值夜班就发怵。“早年的时候,殡仪馆时不时会停电。最可怕的就是值夜班时突然停电。有一次我在巡视时,冰箱房突然停电,我被吓得喊着救命一路狂奔到宿舍。”

现在再回想起这段经历,钟凯都忍不住要笑话自己。多年的殡葬工作后,钟凯越来越从容,从遇到停电就大喊救命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处变不惊的老员工。他说,见惯了形形色色因为各种原因去世的人们,心里释然——人嘛,谁也躲不开死亡,只是走得有先有后罢了。

让每个生命都走的有尊严    

在防腐部工作一段时间后,钟凯被调去了殡葬工作的第一线——运输部。 运输部负责遗体接运,接运工平均每天要从深圳的各个角落接来50具遗体,多的时候能达到70具。

“ 这是个很辛苦的岗位,夜班多、人员少,工作人员要24小时待命,晚上经常没办法睡觉。一接到电话,我们接运车马上就出发了。“钟凯说。

由于接运遗体的通知太多,有些时候值班时间甚至超过了24小时,都来不及眯上眼睛歇息一会儿,无论白天黑夜连续出车。室内、马路边、工厂里、医院里,甚至上山下海。只要有遗体的角落,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钟凯说,在这个岗位上,他见识了各式各样的死法,经历了各种死亡现场,这也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有些生命走的并不安详。这些年我收敛过各色各样的遗体,车祸、凶杀各种都有,有的面容模糊,有的身首异处,也会有碎尸和臭尸。不管怎样,我们都会戴上手套和口罩,细心耐心地将遗体入殓。不管任何情况,我们都得冷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可能地还原他生前的样子,让他有尊严地离开。”

在钟凯看来,每个殡葬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刚开始是害怕,然后是适应而有些麻木,但越做越久,就越发敬畏。“看惯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后会发现,人的生命非常脆弱。所以人活着不要辜负光阴,要珍惜生命,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钟凯说。

 “陪同家属走完全程”

为了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也为了让员工更系统地熟悉殡葬工作,殡仪馆实行轮岗制。在殡仪馆,钟凯经历了从防腐到殓容,从运输到财务,再从墓园到业务后,现在成为一名接待员。

钟凯说,接待员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用心才能做好。

“很多人来到殡仪馆时都是懵的。他们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还要料理亲人的后事。尤其是遇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他们面对丧葬的程序,更是手足无措。殡仪馆提出了 ‘配家属走完全程’的理念,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陪伴,让他们顺利地送走家人。”

在接待员的岗位上,钟凯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接待家属要有理有节,不能公事公办的样子,尽量用温和的语气抚慰他的心情。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能帮忙就帮忙,让他们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在接待中,要问清家属的需求:何时火化,是否需要置办花圈、安排葬礼等。再根据他们的需要,帮他们对接工作人员,让他们全程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办完所有流程。”钟凯说,最让自己欣慰的是,送走一个人后,受到家属的感谢和认可,这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去年8月,在第六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第二届殡仪服务员职业技能竞赛,钟凯荣获广东代表团集体二等奖,个人全国一等奖,并取得了殡仪服务员技师资格等级证书,成为了殡仪馆的星级员工。“我觉得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的越深越细致,越愿意精专于这个行业。”

编辑 白驹

(作者:读特记者 盛佳婉 通讯员 常俊卓)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