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源市紫金县九和镇金光村的南药种植基地,几十名村民爬上山坡,抡起锄头,将有机肥翻耕到泥土里化作养料,开始孕育出新的生机。
“我们要赶在雨季前后全部种完,雨水多一点,农作物成活率就高一点。”南药种植基地负责人骆玉辉表示,目前,基地规划范围共有1300亩,已种下岗梅根、三叉苦、南板蓝根、连翘等药材树苗,未来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
金光村是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对口帮扶村,自2016年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制定并落实了“强一个支部、修一条道路、建一个基地、推一个品牌、富一方群众、树一个示范”的扶贫攻坚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硕果累累。截至目前,金光村33户贫困户“八有”全部达标,全部达到贫困户退出标准,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金光村地处粤北山区,土地狭小、交通闭塞造成了金光村的天然贫困,2015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仅6515元。
如今5年时间过去,漫山遍野的柚子林里,时常看到村民在忙碌着修剪枝头;有农户收拾起荒废的池塘,养起了甲鱼,种起了荷花;村里的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驱车驶来,在这里钓鱼、休憩……
这得益于扶贫工作队定下了“产业扶贫”的思路。“扶贫脱贫,根本上要靠‘造血’,必须要引进规模化的产业。”时任金光村驻村第一书记郑晓峰介绍,扶贫工作队在前期缜密的调研后,发现金光村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种植红肉蜜柚的理想场所。为此,扶贫工作队引进了种植红肉蜜柚的龙头企业——御园果业,合作建设了200亩的红肉蜜柚产业扶贫基地,打造“十里柚廊”产业带。该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扶贫户”的“五合一”经营模式,成为一个集扶贫、观光、休闲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基地。
为了进一步丰富产业扶贫链,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扶贫工作队还通过“政企合作、龙头带动”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打造南药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草药、果树成熟了,怎样才能卖出去?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交通扶贫的优势,利用河惠莞高速南段即将穿过金光村并有一个出口的便利条件,谋划和争取了县道X157线九和墟镇至御临门温泉度假村公路改建工程。
“以前从村里到深圳、惠州少说也要两三个小时,如今我们也可以融入到大湾区的‘一小时经济生活圈’里了。”金光村党委书记李碧瑶说,这条公路两旁种植红肉蜜柚,坐车驶过这条“金光大道”时,还能看到“十里柚廊”。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