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 4·23 世界读书日",深圳晚报特别推出"深圳图书馆馆员阅读故事特辑",走近他们与书为伴的生活。图书馆馆员是与书关系最亲密的人之一,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阅读;疫情影响下的读书生活又有了别样色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深圳图书馆员工 蔡子聪
把春天的一角捧在手里
农历大年初一,由于疫情,湖北各市县开始交通管制。我们一家三口吃完午饭便启程回深。收拾行李时照常带本书打发时间,在书架边犹豫了一会儿,挑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装帧的绿色让人心生希望,像是把春天的一角捧在手里。
离开县城,刚入高速,身后高速入口就拉起了路障,一家人大呼好险,再晚 20 分钟我们就只能被困在湖北老家了,彼时还不知道我们竟然那么幸运,否则这一困就要 2 个多月。三人回归旅途的平静,窗外山水田野退行,我翻开书页,听林语堂先生述说这位赫赫有名的乐天派诗人。
苏东坡入过狱,曾被贬惠州和海南岛,被贬时要受人监看管制,但书里的苏东坡一直是个亲切的天才,无论到那里很快就会"鸡犬识东坡",他极少低迷,始终浪漫,真挚,热爱生活。他看到江河,马上想到鱼多,穿过竹林,便会闻到笋香。他常对做些小事感兴趣,他酿酒、种树、制墨、研究中医,帮助改良插秧工具,他给邻居起外号,写便于劳作时唱的号子,没有什么能困住这位旷古奇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快乐的追求。
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回深后居家隔离,在家办公的很长一段时间,少有因为疫情焦虑烦闷。那些日子里,常常是闻着厨房甜品的香气,陪着孩子上网课,竟然始终觉得安然。我想或许可以开启苏东坡计划,每一天每一刻,做一做苏东坡,做一个浪漫的生活的爱人。
深圳图书馆员工 罗慈玲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只因有你
2020 年初,还没来得及享受春节假期的喜悦,我们的生活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自 2020 年 1 月 24 日,深圳图书馆暂停一切到馆服务,这是深圳图书馆建馆几十年以来,首次因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闭馆。
虽然本人来图书馆才 7 个年头 ,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于是响应国家号召,在家闭关,少出门,而闲在家里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很多平时一直想看又没时间阅读的书籍。其中 2010 年 3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钟南山传记》,是我被钟南山院士深深圈粉以后找来看的书。
岁月不饶人,钟南山院士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但当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还像十三年前那样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买高铁站票亲自到武汉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脊梁。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也是感动的,更是温暖的。我感觉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的生平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在关键时刻,他的勇敢正直专业,让全国人民敬佩,也让全国人民信服。在我个人看来,2020 年将再为《钟南山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圳图书馆员工 欧云倩
希望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
庚子年初,当新冠疫情开始的时候,过载的信息让我陷入了悲伤与绝望,恐惧更如乌云压顶。我想知道,我们到底在经历什么,还将经历什么,如果有最坏的情况发生,那会是什么?
于是读到了这个"黑与白"的故事,诺贝尔奖得主若泽 · 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黑,就是城市突然开始蔓延"失明症",患者的眼前不是黑而是一片白,就像在牛奶的海洋里游泳。白,就是唯一的未盲人——医生的妻子,看着城市,做着唯一"活着"的人。在书中,瘟疫袭来,感染者激增,隔离点瘫痪;人们逐渐丧失理性,最终完全沦陷。医生的妻子,亲眼见证这场灾难,却最害怕人们失去希望。她带领着她的盲人朋友们,回到他们的家,带着温暖与爱意,怀揣希望与期许,尽一切努力没有像动物一样生活。故事的最后大家突然都恢复了视力,毕竟瘟疫总是会过去的,而那个唯一的未盲人却用白布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感谢作者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及价值观的强烈冲突,让我在对疫情的恐慌中安定下来。毕竟,希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肖申克的救赎》里也说:"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
深圳图书馆员工 柴小森
最好的修德枕畔之书《傅雷家书》
"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傅雷最后一封家书
怎么改造,每一个躺在黑夜里感到迷失的人,都想拥有一本枕畔之书,指引自己走出心底的叹息。我心中的最佳选择是《傅雷家书》,它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是一个有能量的父亲最真挚的传授。我每每读之都不舍中断,仿佛自己就是傅聪,感受傅雷溢于言表的拳拳爱子之心。
三个月以前,我是烦恼的"傅聪",读《傅雷家书》借以纾解生活上的心绪问题。疫情影响下,我是关切的"傅聪",在《傅雷家书》中汲取"国运即我运"的精神养分,真实感受国家疫情与个体的命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网上反复滑屏"疫情中我能为国家做什么"的热议话题,关心一线抗疫战士和公共卫生治理。现实中,举国人民逆流而上的团结精神,让我动容。
傅雷苦心孤诣教导傅聪光明纯净,且道"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果如金庸对《傅雷家书》的高度赞赏:"这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傅雷家书》是一本枕畔之书,启迪青年人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方向,激发我们做一面忠实的"镜子",永葆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深圳图书馆员工 王丹
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
2020 年的这个春天虽然有些姗姗来迟,可终究她还是深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了。阿来的《攀登者》是我在疫情期间阅读的书籍,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通篇都是在写精神,写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其困难的时期,在那样一个艰苦卓绝的情形下,攀登珠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人的意志、国家的意志让这种不可能最后变为可能,彰显了浓重的英雄主义精神。
我们把时代的镜头拉回现在,有太多的中国人不惧艰险、奋勇向前、舍生忘死、夜以继日战斗在抗疫斗争的前线,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他们更是一组让人心生敬畏的英雄的群像。电视机前,他们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我们一定可以夺取抗击疫情战役的最后胜利!这种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可以说是对《攀登者》中"精神"的最好的继承和诠释!
那些在疫情期间牺牲的英烈,他们不仅是战士,也是父亲、母亲、丈夫、妻子,他们是集体中的一颗钉,也是家人的一座山。因此我常想,珍惜当下,拥抱生活,致敬英烈,继续奋斗就是我们缅怀逝去的英雄最好的方式吧!
深圳图书馆员工 吴惠娴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我们
疫情影响期间,家中各类书籍成为了我最忠实的陪伴者,其中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给我极其深刻的触动。小说一共包括三部,"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是个新和旧、古老和现代,一切都混同并存的时期,普通人民的生活从穷困潦倒一步步改善,迎接新的希望。
小说中孙少安一家为代表的各个人物都极有特点,作者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真实,就和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一样,一路上磕磕绊绊地往前走。生活从来不吝啬出难题,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也都无所畏惧。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普通人在自己所在领域努力奋斗,共同汇成了人类历史。这让我想到疫情中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以及各类抗疫保障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却在人类历史上记下了不平凡的一笔。
平凡的世界,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是不平凡的,会面临不如意、也会有许多欢乐,但是需要有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深圳图书馆员工 李英杰
"阅"来"阅"好
阅读增加人的力量,阅读使人照亮自己。受疫情的影响,长时间待在家不能出门,却也给了我一段难得的阅读时光,尤其是读有些让人吃力的书正当其时,这样我就可以慢慢消化书中的内容,于是就捧起了理查 · 迪威特的《世界观》。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我们有办法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吗?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出现一个新冠病毒已经如此厉害,想一想,人类未知的病毒还有多少?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人们实际的行为不能对等,相信经过这次疫情,认识在进步,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阅读给人以信心,疫情终将散去,人们也愈加珍惜平凡的生活。阅读是我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以上便是阅读《世界观》这本书时想到的。
深圳图书馆员工 廖坚
一蓑烟雨任平生
孩提时代便知晓苏东坡的名字,不过,真正了解苏东坡却是阅读了《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是黎明百姓的好友 …
苏东坡一次又一次地远离朝堂,但是他一直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面对一次次的谪贬,他总是一副淳朴自然相,心怀众生,寄情于天地,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在杭州,他率众疏浚西湖,修建堤坝,创造了人间美景"苏堤春晓";面对瘟疫横行,他修建了我国第一个公立医院"安乐坊";在黄州,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东坡赤壁在他的笔下更是成了我国著名的诗意地标;在南荒古岛儋州,热爱生活的他更是主动尝试烹饪生蚝,更言:"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 "斯人已逝,但是他留下的那份豁达精神、浩然之气却是万古不朽的。
2020 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乐观地面对生活,通过读书沁润心灵,诗化人生。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李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