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名片—— 罗益锋主持改造普通病房成“高级生命支持单元”
读特记者 李明
2020-04-21 18:10

战疫名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益锋主持改造普通病房成“高级生命支持单元”

开辟重症患者“绿色生命岛”

新春佳节的正月初四,恰逢罗益锋母亲七十大寿,在得知医院正在抽调人员驰援武汉应对严峻疫情,他毅然取消了回故乡为母亲贺寿的原计划,作出了奔赴抗疫最前线的选择。他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2月7日,毅然踏上征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益锋

此次出征武汉,罗益锋有了新的身份:医疗队副队长、全队医疗工作负责人。他和同伴们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接管6楼东病区,在抗疫第一线迅速构建重症救治体系,全面开放病区,全力收治、抢救危重患者。他清楚记得,不到48小时,所负责的病区即收满50名患者。

罗益锋告诉记者,医疗队进驻早期,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医疗设施有限,医院ICU床位不足,是首先要面对的难题。许多需有创通气的患者无法转入ICU,导致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的不利局面。

为了尽最大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目标,罗益锋与团队专家们集思广益,率先在普通病房改造,短时间建立了一个5张床位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使协和西院ICU床位扩充了25%,大大提升了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开辟了重症患者的“绿色生命岛”。

“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投入使用后,医疗队开展了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血液滤过技术(CRRT)、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集束化重症护理等一系列先进重症救治技术,所在病区是非ICU 病区最早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的病区,也是开展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最多的病区。

看到一个又一个危重症患者被抢救了回来,罗益锋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2月13日,一名危重症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的状况,正在联合查房的罗益锋等医疗队专家联手施救,通过有创通气等技术,使患者挣脱了“死神”之手。

医院就是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罗益锋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为医疗工作负责人,他提出筛查重症患者并提早进行强化呼吸支持治疗、改善缺氧情况,避免患者发展为危重症的工作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总体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他还主持开展了病房内第一例有创机械通气及俯卧位通气。

除日常的查房、救治患者外,罗益锋同时兼顾病区工作制度的建立、医疗质控、人力安排等工作。作为协和西院临时医务处临床诊治专家组成员,他要参加医院疑难危重病例会诊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工作非常繁忙。自从到了武汉,几乎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上班时早上6时30分出发,下班后差不多要到晚上6时30分才回到住地。

在临床救治过程中,许多患者都会出现焦虑焦躁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罗益锋除了专业治疗外,还做起“话”疗——耐心体贴与患者对话沟通,纾缓他们的紧张心情。他和医疗队员注重对患者心理状况的评估分析,及时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鼓起患者面对不幸的勇气,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些病人担心自己的治疗效果,也担忧家人会不会被传染,而且得病后生活没办法自理,长期要卧床,隔离期间需要人照顾怎么办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会引发情绪上的波动。”罗益锋说,针对这样的情况,很有必要对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帮助。

作为援汉一线医疗队的专家,罗益锋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经验。他认为,这些病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会缺氧,低氧血症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所以给予呼吸支持的治疗非常重要。有些病人虽然在症状上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气促及缺氧的临床症状,但实际上通过监测发现,病人的血氧已经是偏低了。所以,要积极去监测这些病人的血氧情况,不能单纯看他(她)有没有很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很多时候需要更早期去进行呼吸支持的干预。我们希望要把治疗的关口前移,尽可能早期就开始对病人进行充分的氧疗,避免因为缺氧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以及诱发后续的‘炎症因子风暴’导致病人进展为危重型的患者。”

4月7日下午,罗益锋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132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穗。从2月7日出征至此,整整61天,他全程奋战一线,并战斗到了最后。他所在的医疗队救治患者(包括治疗和护理)246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超过90%。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