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20:00,中央电视台2016“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22:00在科教频道(CCTV-10)重播。
已故的深圳市急救中心医疗护送队原科长徐粼医生再获“最美医生”称号。2016年,徐粼医生已先后被广东省文明办、中央文明办评为“广东好人”、“中国好人”。
徐粼医生的妻子于宁利代他领取“最美医生”的奖杯和证书。
“最美医生”证书。
颁奖典礼上,徐粼医生的妻子于宁利代他领取了“最美医生”的奖杯和证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评价徐粼为深圳急救事业的“拓荒牛”:他是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奠基者,因为热爱生命,他选择了最苦的急救专业,一干就是20多年。因为职业使命,他冲锋在灾难救援的最前线,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他一次次主动请缨,带领着同伴们星夜驰援灾难一线。他一辈子与死神赛跑,一辈子将救死扶伤作为己任,“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将这最喜爱的座右铭,写入了生命里。
2016年“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由国家卫计委支持、中央电视台主办。经过3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最终刘海鹰等10人获授予“最美医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团队获评“最美医生”团队,徐粼等4人入选晚会特别致敬环节,同获“最美医生”称号。与徐粼共同获得这一殊荣的人,包括了95岁高龄仍亲自主刀的“中国肝胆外科第一人”吴孟超教授等。
徐粼医生的事迹已成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典型。2016年10月和11月,人民医生徐粼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国巡讲陆续在深圳、兰州、白银、定西、太原、临汾等地举行,五位报告人——徐粼的领导、战友、同事、妻子和采访过的他的记者先后回忆他生前的感人点滴,将徐粼的精神带给全国的医务工作者。2015年12月,深圳市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中开展了向徐粼同志学习的活动。
【读特新闻+】
最美医生徐粼主要事迹
徐粼,男,中共党员,1959年2月生,生前系深圳市急救中心医疗护送队科长。他忠诚于党的医疗卫生事业,经常冲锋在危难险重的急救一线,先后参与了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从医30多年,他担任急救医生20多年,常年奔跑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即使2013年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后,他仍然心系急救工作,坚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16年1月6日,徐粼同志因肝癌抢救无效去世。
从医30多年,急救事业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1983年,身为军医的徐粼来到深圳。一开始,他先是在深圳市红会医院担任心血管内科的主治医师。1994年深圳市急救中心筹建,徐粼主动加入,成为最初的几名创始人之一。放弃专科医生,选择做急救医生,徐粼这一决定出乎所有人意料。因为急救医生这个职业,每天奔波于路途中,高强度、高风险,又苦、又累、收入不高,职业晋升的空间也有限,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一份优越的工作。但是,徐粼就是喜欢,义无反顾地选择,而且一直坚持了下来。
作为深圳市急救事业的“元老”,徐粼是一颗“螺丝钉”,从深圳市急救中心的筹建,到组建院前科和医疗护送队,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拧,坚固、耐用、一丝不苟。
“急救中心建成伊始,困难重重,设备不够,编制不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当时和市红会医院借了几间办公室,招了两个打字员、一个司机,买了一台车,就算是开张了。”深圳市急救中心的“老人”回忆,当时徐粼非常拼,又当医生、又当护士,有时还当司机,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每天忙进忙出,几乎没有一刻停歇。随着急救业务量飞速上升,深圳市急救中心很快面临扩容。徐粼又忙着跑建设,跑招人,每天忙得天昏地暗,用心描绘着深圳急救工作未来的蓝图。
为了争取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徐粼要求院前科急救人员严格执行接警后一分钟内必须出警的铁律,并组织制定各项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和规范。他严格地要求和培训院前急救人员,如今他带出的“徒弟”已成为各医院急救的主力。
“作为科长,很多时候他本可以不用上一线的。但每次遇到同事生病、有事,他都主动顶班,有时当司机用,有时当担架员用,都四五十岁的人了,一点都不顾自己的身体。”在同事的眼中,徐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人”,永远都不知疲倦。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急救医生每时每刻,都准备着出发。自从干了急救,妻子于宁利就没有办法和丈夫徐粼好好地吃上一顿年夜饭,好好地看一场春节联欢晚会。儿子徐航说:“印象中老爸总是在忙急救。记得小时候我常说两句口头禅,一是‘我爸呢?’,放学回家他总不在家,在加班;二是‘我爸去哪儿了?’,有时好不容易看到他,我刚去了一趟洗手间出来,他又不见了,老妈说他又接到急救电话去忙了。”
2012年10月,为了打击“黑救护车”市场,深圳市决定组建市急救中心医疗护送队,有着丰富经验的徐粼,再次成为拓荒牛。但不幸的是,就在这时,病魔悄悄地盯上了他,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肿瘤指标异常高,随后肝脏检出几个占位性病变。
医生开出病假条,建议徐粼先全休一个月。作为一名医生,他当然知道病情的严重性。但是当时由于人员还没到位,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瞒着单位和家人,一边在医院检查一边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从零起步,深圳市急救中心迅速建起了全市规范的、专业化的医疗护送急救网络。
当检查结果出来,徐粼最终被确诊为肝癌后,他更加辛勤地工作。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我们急救人员不正是和死神赛跑,分秒必争吗?我多工作一天,说不定就能多救一条人命。”
深圳市急救中心领导知道了徐粼的病情,心疼地帮忙联系了肿瘤医院,“逼”着他去住院治疗。徐粼的体重因多次化疗骤减了40斤,头发也变得稀疏和花白了。可每次化疗结束,他都会精神抖擞地回到工作岗位。
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徐粼依然坚持每周回单位开例会,认真安排科里的各项工作。“他的病情发展到后来,每天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清醒时间,但就是这么仅剩的一点时间,他还天天给我们打电话,交代工作上的事情。”同事赵晖说,她有一回实在忍不住“批评”徐粼,“你就安心在医院休息,不要再管单位的事情,每天这么操心,身体怎么扛得住。”徐粼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每天只有这么短的时间是清醒的,这时间多么宝贵,你就让我抓紧清醒的时间把工作说完吧。”
在徐粼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他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每天还利用治疗空隙的时间,和科里的同事讨论工作。“走的前一天下午,他还在改2016年的工作计划。”妻子于宁利说,“有时候,我心疼他,这个‘傻瓜’,病了为什么不办病退?但我也理解他,他太爱急救事业了,这份事业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为此可以舍弃生命。”
“非典”肆虐时,临危受命、火线入党
2003年春,“非典”肆虐。徐粼临危受命,带领科室员工担当起确诊“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人的转运重任。那是一段白色恐怖日子,人们都闻“非典”而色变,但徐粼说,“我作为一个急救医生,只要我的生命还在,就一定要努力给予别人生的希望。”他无畏“非典”的高传染性,身边有医生病倒了,他就顶替医生参与病人的转运工作;随车的司机累倒了,他就充当救护车司机。随着“非典”疫情加重,抗击“非典”工作也到了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为了带领科室员工持之以恒地投入到这场“战役”中,2003年5月2日,徐粼带头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要求火线入党的申请书,经中共深圳市委卫生工作委员会批准。正是在徐粼的号召下,当时深圳卫生系统有45名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火线入党。目前,徐粼在抗击“非典”火线入党的申请书,已成为深圳医务人员誓死抗击“非典”的一个记录,被保存在深圳历史博物馆,载入史册。
在“非典”战役中,徐粼等一线急救人员共转运了157例已确诊和疑似病人,其中53例确诊病人中有12例就是徐粼亲自转运的。深圳作为口岸城市,虽然人流进出量大,但因为消毒隔离做得到位,是全国唯一一个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的一线城市。“非典”疫情控制之后,徐粼因在抗击“非典”中工作杰出, 2003年6月被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三等功”。
汶川地震中,年近五十仍主动请缨、奔赴前线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的徐粼已经年近五十,按理说完全可以退下一线。当时形势紧急,全国各地都在抽调医疗队伍,徐粼又一次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被任命为广东省第六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兼深圳分队领队,带领同伴们星夜驰援地震灾区,主要负责将低洼地区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病人等转运到安全的地方。
在灾区的那些天,徐粼很少休息。由于交通阻断,有一段时间粮食补给跟不上,他还把自己带的罐头、矿泉水让给灾民,常常饿着肚子工作。19天里,他率领团队共出车574次,总行程32610公里;队伍在疫情点进行消杀282次;在安县转运伤员136人;在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泄洪区,转运128名老弱病残者到地势较高的安置区……由于工作强度太大,救援回来后的徐粼整个人瘦了一圈,头发掉了近一半。
2008年12月,因抗震救灾有功,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政府给徐粼寄来感谢信和锦旗。深圳市政府决定对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但徐粼却把荣誉让给了自己的队友。
见习编辑 黄子芸
这些年来,深圳发生的台风、塌方、爆炸、火灾、交通事故等重大灾害事故,徐粼大都参与了现场指挥。他也摸索出了很多重大灾害事故救援的经验,并在平时组织模拟灾难现场的演练,提升全市的救援能力。
日常工作生活中,患者至上,绝不说“NO”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徐粼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始终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对待患者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尊重。他常说:“任何时候,我们绝不能对病人说‘NO’。即便病人所患的病不是医生所擅长的专科,也要尽量去安抚病人,引导病人,告知其就医流程,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医院和科室……”
一位叫青青的脑瘫孩子是邱婆婆在路边捡来的。青青患有癫痫,一发病就需要去医院救治。他们家住在六楼,没有电梯,邱婆婆年纪大了,又单眼失明,没办法带他去医院,只好求助120。第一次叫120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下着雨的凌晨,“120来了一位医生,不嫌脏地替青青擦拭检查,然后又和我们一起把孩子抬下楼……到了医院,也没有收任何费用。这让我挺感动的,想不到还有这么好的人。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医生的名字,叫徐粼。”深圳市特发特力物业管理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吴世良回忆。
在随后的这些年里,徐粼就成为了这对贫困母子的守护者。孩子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病报警,而且经常是在晚上。为此,徐粼专门交代值班人员,不管多晚,只要一接到邱婆婆电话,一定要最快速度赶过去,把孩子第一时间带到医院。如果是他自己值班,他就会自己去,和同事一起把青青抬下楼,即使后来青青已经长到了180多斤重。徐粼调离院前急救科后,一线的急救任务交给了更年轻的同事。邱婆婆曾经为此不安,害怕以后再也没人照顾,然而,120的年轻急救员告诉她:“徐科长专门安排了青青的事,交代他们一定要接着照顾,而且减免青青的院前急救费用。”
急救工作在徐粼的眼中,已经不仅是一门技术、一项专业,而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哪怕下了班,徐粼也是在岗状态,随时帮助需要救助的人。在下班途中,他还经常“捡到”患者。2004年8月12日,徐粼开着刚买的新车,就遇到一个遭遇交通意外、满身是血的伤者,他马上将伤者搬上了自己的车,送到最近的医院,并垫了1万元的医药费。
这么多年,救活了多少人,他记不清了;但是,有哪几个病人没被抢救过来,他却会一直记在心上。有一次,一个工地上,有几位农民工在工棚睡觉,一早醒来,其中一位始终没醒,后来工友们向急救中心求救,可当他们赶到后,即使进行了心肺复苏、除颤等一系列抢救,那位农民工仍无法被救活。徐粼每次回忆起这段往事都很痛心:“如果这整个程序能提前一分钟,或许,病人的命就能救回。”这种反思,成为了徐粼的一个职业习惯,推动他和他的同事,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患者至上、精益求精的急救服务中。
见习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