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理提问亲历记:金色大厅的中国“强”音
特派记者 甘霖
2017-03-16 08:47

QQ截图20170316174528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3月1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以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这里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这是他就任总理以来第五次在金色大厅和中外记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人民大会堂7时20分许正式对记者开放。早晨7时刚过,本报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台阶前,发现凛冽的寒风中,早已有大批中外记者正在等候。为在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抢占一个有利位置,听说凌晨就有记者开始来排队了。

向着人民大会堂三层的金色大厅,很多记者一路狂奔。8点不到,离记者会正式开始还有将近3个小时,本报记者也进入金色大厅,找到了面对主席台左侧的一个相对靠前位置。

同时进入会场的本报摄影记者何龙,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位置,跑遍了全场各个角落,反复测试各种镜头、拍摄样片。

10时30分整,“咔咔咔咔咔”……快门的声音响成一片,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李克强总理大步步入金色大厅,一边走,一边微笑着向各个方向的记者挥手致意。

“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刚刚落座,李克强总理就感谢中外记者为全国两会报道付出的辛劳,随后马上“单刀直入”。

现场千余名记者,数不清有多少只手在总理话音刚落的瞬间举了起来。

上午11时许,当李克强总理回答完第七个问题之后,主持人朝我所在的方向举手示意,工作人员把话筒递到了本报记者手上。第八次举手的本报记者,成为“幸运儿”。

紧紧握住话筒,记者站起来,开始提问。主席台上,李克强总理面带微笑,仔细倾听。

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甘霖向李克强总理提问。特派记者 何龙 摄

“总理您好,我是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

“去年10月,您曾到深圳参加‘全国双创周’主会场的活动。据统计,一周之内有50万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场面非常火爆。”

“过去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现在共享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请问总理,您觉得‘双创’的热情会持久吗?”

总理注视着提问的记者,不时微微点头,随后从容作答。

“‘双创’也是一场改革,因为它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总理话语动情。

“新业态的成长也倒逼了政府职能转变。确实,这些新业态很多是过去未知的,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还是要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理念审慎监管,促使它们健康发展。”总理语气坚毅。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政府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持久不衰。”总理提高声调。

在记者会现场记者注意到,在对将近20个问题的回答中,李克强总理对于“双创”的回答,所占时间较长。

“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怎么办?”

“很多高品质的产品在国内生产不了,请问总理,您对此怎么看?”

“怎么样才能让这样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呢?”

当天的记者会上,不管是国内媒体、还是境外媒体,记者们提出的问题都有点“辣”。面对问题,面对雾霾天气、简政放权、中美关系等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热点,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李克强总理和中外媒体坦诚交流,一一回应。

中午12点30分许,在回答完最后的问题之后,主持人宣布记者会结束,李克强总理起身准备离开。

“不解渴”的记者们马上围在了主席台前。“今天是‘3·15’,请总理给消费者说几句话。”一位记者大声喊出问题。

“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优质产品一天一天多起来,让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总理留步,面带微笑,站着回答。

为政之要就是要舍小利、顾大义、顺民心。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发出的中国“强”音,让人对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满新的期待。

【读特新闻+】

深圳发布首份“双创”研究报告

2016年10月12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暨第二届深圳国际创客周在深圳拉开序幕。在双创周开幕之际,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深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作为本次活动主会场的深圳发布了首份“双创”研究报告,第一次以联合国创新创业三维评价体系,深入研究深圳“双创”的独有模式、前沿趋势、成功经验以及面临挑战,并提出四大方面十余条对策建议。在中国“双创”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深圳,以学术研究的理性方式,率先为深圳乃至中国“双创”的发展提供理论探索和文化支撑。

777

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国“双创”浪潮中,深圳一直先行先试,尤其是在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后,深圳更是加快“双创”步伐,营造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和优异环境,赢得了创新之城、全球最佳创客中心等美誉。

在“双创”风起云涌时,如何及时总结深圳模式与经验,推动城市持续创新发展,并努力为中国的“双创”提供镜鉴?以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为组长,以深大几位教授、博士为组员的课题组,采用联合国所使用的创新环境三维评价方法,即(环境)支撑、(资源)能力、(绩效)价值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对深圳“双创”发展现状进行了要素体系评估,同时选取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苏州、西安等8个重点城市作为样本,对比它们在“双创”中的优劣势,重点分析了深圳“双创”的趋势、经验、挑战和对策,历经数月研究,拿出了《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

发布会上,王京生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那么,深圳何以有这样的底气与自信?深圳是改革开放先锋城市,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及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和民众的现实努力,决定了它的创新禀赋和耀眼成绩,并通过创新不断固化改革开放成果。课题组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总结梳理深圳“双创”的经验、成果与路径,既剖析优势展示特色,也发现短板提出对策,更展望前沿趋势与发展方向,希望可以对深圳乃至中国“双创”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引。他提出了“文化驱动创新”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创新战略的支撑作用,认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不是单一的科技驱动,而是科技、文化、制度、市场四大驱动。文化不仅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也为创新设置了人文边界。文化不仅锻造了创新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还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并通过“文化+”业态催生了创新创意阶层,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撑。他希望通过研讨,进一步深化完善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由深圳社科联和深大承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定海指出,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在全国双创周开幕之际发布,其研究成果发布也成为双创周的重要内容。深圳是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结和提升深圳“双创”的经验做法,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对于推动全国“双创”工作、构建创新发展理论、培育创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成员、深大党委副书记陶一桃教授介绍了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深圳“双创”呈现出鲜明的由创新要素禀赋决定的“塔形双创体系”结构,形成了以制度环境优化、创新要素集聚为支撑(塔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塔身),以高科技产业为方向(塔尖)的“塔形双创体系”,而深圳“双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是完善塔基、培育塔身、激励塔尖。课题组经过与其他创新城市的比较与数据分析提出,深圳是高绩效实现型、高活动活力型、中度环境支撑型、低要素投入型的“双创”城市,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马洪基金会主席李罗力,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大教授魏达志,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等专家对该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深圳何以在“双创”中成为一个新的主战场,值得深入研究。该课题意义重大、高屋建瓴,既有国际视野,又关注着中国崛起与特区担当的关系,思想性和思辨性强,内容前沿博大,观点先锋新锐,将为深圳乃至中国“双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经验借鉴。

市社科院院长张骁儒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市发改委、市科创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报告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针对性很强,视野开阔,信息量大,将有力指导深圳下一步双创的开展,为党委政府推动双创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