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中)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10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张茅表示,商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抓好“放”、“管”、“服”三个方面。
在谈到商事制度改革的效果时,张茅提到了深圳。他说,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我国每千人企业的户数,在改革以前,2013年是11户,2016年达到了19户。国际上发达国家地区的这一指标是40-50户,在深圳等部分城市,也达到了40-50户这一标准。
张茅同时公布了企业活跃度数据。他介绍,目前我国企业活跃度保持70%左右。2016年全国每天有1.5万家企业诞生、3700家企业退出。在商事制度改革以前,一天产生的企业是6900家、退出的企业是2000家左右;商事制度改革以后,新成立的企业翻了一番,退出的企业也基本是这样的数字,“我认为这是一个市场经济正常的情况”。
下一步将采取哪些重点措施来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张茅在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其中重要的工作是“多证合一”,就是要把一些不需要政府许可的证,在领取营业执照的时候,使申请人能够一并领取到,“目的是一次领取,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最多跑一次,计划在今年10月1日之前完成”。
二是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的使用。争取在今年年底以前,使企业具备全程电子化申请登记和领取电子营业执照的条件。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依法依规监管、简约监管、审慎监管、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协同监管。按照这些新的理念要求,全面实施“两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
随着马云、雷军等知名企业家持续发声,如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全国两会上受到高度关注。应该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才能彻底遏制假货?
张茅作出回应表示,打击假冒伪劣,要落实好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要自律、政府要加强监管;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造假的企业、受到处罚的企业公示在这个系统上,使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行为,我是赞成的!”张茅同时表示,一方面需要严格监管、另一方面需要依法进行。总的来看,在市场环境中,不仅是造假,其他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成本也是比较低的,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最终要建立起企业自律、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系统。
“‘天下少假’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张茅表示,现在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不敢说杜绝假货,这也是大家的一个愿望,只能是不断地减少。
在回应如何加强商标保护时,张茅表示,国际社会、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国政府对他们企业在中国的商标保护非常重视。中国目前的商标累计注册1237万件,去年申请量是369万件。每年的申请量和注册量都居世界第一,这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在增强。
据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全部推进电子化申请注册,从3月10日开始全部开通;大幅度降低商标办理的费用,减轻企业的负担;预计今年在上海增设商标注册中心。同时加大商标保护力度。另外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境外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张茅同时表示,将加大对假冒侵权的查处力度,国内外企业的商标一视同仁,并推进区域协调执法,对于恶意注册商标的行为,也要加大查处力度,在审查时发现就不予注册,已经注册的,依法宣告无效,“让商标保护更加有力、让大家更加放心”。
编辑 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