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访古,韶关藏着一个400多年的古村落

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17-03-10 21:08
摘要

3月初,2017莞韶旅游帮扶系列活动继续进行,东莞市多家旅行社及媒体记者一行共50多人,走进了一个距今已有451年历史的古村落。

3月初,2017莞韶旅游帮扶系列活动继续进行,东莞市多家旅行社及媒体记者一行共50多人,走进了一个距今已有451年历史的古村落。

远远望去,群山环抱下,是一栋栋白墙瓦的民居,如同一幅天然水墨画;走进村中,是祠堂、石楼、围楼、书房……清代的古建筑,藏于湖光山色间,处处透着古朴的气息和历史文物的身影;沿着村中河卵石铺砌的长长小巷行走,你会发现,作为一个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村,这里的每个角落,似乎都有着许多远古的传说和故事。

813884521103965880

这就是韶关市曲江区曹角湾村,一个始创于清初的邓姓客家古村落。

845023444037412364

珍藏十几块清代古匾

曹角湾村坐落于四面环山的山间盆地三脚台上,村内东边有座海拔1360米的龙斗峰(俗称龙斗石),西边有座叫河背岭的小山,脚下有条上洞河经过,村后依靠之山岭称背夫岭。真是群山环抱,湖光山色。

走进村口,迎面是一池清水。苍苍古树下,一些村民悠闲地坐在石墩上乘凉,在摆卖菜干、香菇、鸡骨草、辣椒、绿豆、南瓜、香芋、红薯、米饼等等土特产和农产品。村民说,来旅游的客人,都想买些土特产带回去。

376950690192963629

曹角湾村是个人口不足400人的小村,据人口普查统计,2015年底,该村有户籍人口338,实有居住人口283人。村民说,其实,常驻村里的没那么多人。但常有游客慕名前来,将原本冷清的小村,搅热了许多。

在村委会一间堆满杂物的房内,摆放着十几块清代古匾。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牌匾已被虫蛀侵蚀,有的颜色斑驳脱落,但总体还是基本可辨,有嘉庆年间的“熙朝拔萃”、道光年间的“洪庥远被”、咸丰年间的“琴堂佐绩”、同治年间的“文魁”和光绪年间的“荷天驰赠”等匾。

109858271763033449

据村长介绍,古牌匾原本散落于村中各家各户,后在村里一位老教师的带动下捐献出来,由村里统一保管收藏。

据悉,曹角湾村村民都姓邓,该村始祖为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5年)迁入曲江居住。公元1566年,后人迁入曹角湾村居住,至今已有451年历史。

古村曾经辉煌

其实,最令游客感兴趣的,应该是村里的古建筑群,以及亭台楼阁间精美的木雕。

在村长的带领来,我们走进了建于乾隆年间的邓氏祠堂、道光年间的书房、嘉庆年间的石围楼、建于同治9年(公元1870年)的新围楼。

71450487469174411

邓氏宗祠坐落于古村东北隅,坐西北朝东南。与大多数祠堂面朝一口风水塘略显不同的是,邓氏宗祠前是数口鱼塘。该祠堂分三进二天井,每进间以天井相隔,门楣上悬挂清光绪12年的“荷天驰赠”匾,月梁雕有龙凤呈祥图案,户对上及天井檐角雕刻有“日”、“月”、“乾”、“坤”等字,并伴有花草等木雕装饰;中厅梁及上厅子孙梁上分别写有“奕世荣昌”、“万代兴隆”,无不彰显着古村曾经的辉煌。

曹角湾民居以宗祠为轴向两边,依地形而建,呈回字形分布,错落有致却又十分规整。

宗祠一侧,是邓氏书房(私塾)。书房前方的空地,被村民挖成鱼塘,碧绿池塘中突起一座雕花石盆,据称是古石马槽。

从外表看,书房已呈凋敝破败之状,但外貌完整,高墙、乌瓦、台门、石板保存完好。大门的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正中间是一本古代书简的模型,上面雕刻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几个大字,文化气息浓郁。

史料记载,村中的确也出了不少功名人士,真可谓“书香门第”,是一座融秀美自然风光与浓厚人文气息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

固若金汤碉楼成空壳

854643429148798431

私塾旁边耸立着一座古老的碉楼(石围楼)。

据考证,碉楼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动工,历时7年于1803年竣工,至今已有214年的历史。碉楼楼高四层半,楼内原是走马廊式砖木结构,有房52间,为邓姓屯储粮食、紧急避难之所。 

据邓氏后裔邓如高写的《石楼记》记载:“费金万两,花时七载,墙后公尺有余,固若金汤,楼高四层有半,宜若登天焉,每逢夏夜女织于楼街,炎热午天,老幼乘凉于楼内……”“兵荒马乱之年,盗攻而不入,匪侵而不成,百万家财,藏于楼内,四邻惊慌无匿,独吾村安然处之。”

老楼曾经的气派与热闹场景,可见一斑。

据村民介绍,老楼又称“石楼”,墙体由附近河流里的河卵石、麻石砌成,楼内两旁原本各有一排泥房,中间天井设有一口水井。后来,由于楼内曾经失火,加上战乱、年久失修,内部的泥房日渐残破,木料腐烂变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人拆除了炮楼的木建部分,光木料就装了足足10卡车。

如今,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巨大的石楼外壳,以及斑驳墙面上的枪眼。岁月的沧桑,令人无限感慨。

经历岁月侵蚀的古老画卷

与老楼相邻一步之遥的是“金包银”新楼,外墙青砖包着泥砖,美观大气又十分坚固;卵石铺地,围有正、后门,正门做成门楼,门前有门栅,围楼面积不大,便坚固实用。据说,老楼是全村人所有,而之后建的新楼则是村里的大户人家自建自用,防御功能比老楼强大。

新楼建于同治9年(公元1870年),呈长方形,楼高三层,有前后两道门。一楼天井由河卵石铺砌,二至三层则为木构楼板及廊道。三楼呈回字形可贯通,一、二楼则不能。

在一楼,记者发现各个房间都不大,但每个房子都是独立的“复式楼”,房与房之间是隔断的,楼内窗户木雕装饰大体保留完好。

记者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楼梯上至顶楼,用木板间隔的房间,大小不一,布满尘土,以及丢弃的旧农具、家具和生活用品;走在廊道上,可通过众多形状不一、内大外小的瞭望孔,360°无死角监控村内情况。

493735257029615205

在村子的另一头,还保留着古法榨油坊。木质机器上写有“宣统元年”几个字。

据介绍,以前人们用水车作动力将花生、茶籽、菜籽等碾压捣碎,再进行蒸煮,将油饼塞入木质机器内插上木栓,用木栓撞击,挤压油饼榨油。上世纪60年代,当地仍是古法榨油。如今,榨油坊已闲置多时。

走出村子,回首看看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的古村落,发现它依旧保持着古朴、悠然的特色。褪色后的一座座低矮瓦房,犹如经历岁月侵蚀的古老画卷,弥漫着悠长的历史韵味。

581327108186540907

曹角湾,真值得去看一看。

见习编辑 耿超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