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大量艺术活动“飞入云端”。这种看似无奈的应急之举,其实是技术进步以及这些年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线上艺术如今成为新的艺术潮流和关键词,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
传统的文化艺术偏小众,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传播渠道有限。而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出现,为文艺作品开辟了无限的传播空间和传播渠道,从而大大刺激了文艺生产力。如今,线上艺术不像以往那样坐“冷板凳”,而成为“香饽饽”。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公众文化艺术审美的提高,使得“云艺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如何优化线上内容、如何准确地传递艺术品的真实价值等,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给出独家解读。
在深圳美术馆线上展出的陈希旦作品《深圳东门》54cm × 37cm 纸本水彩 2008年
线上艺术带来新体验
从前我们看展览的方式多数都是去到艺术空间现场,与作品“零距离”见面。而疫情期间,各大艺术空间都选择了关闭,于是线上艺术便给观众带来了另类的新体验。
线上艺术到底在展什么?在美术馆工作的陈小姐告诉记者,线上艺术展示的不仅是藏品的图片,更是一种新的观展体验。“尽管在线观赏,无法体会线下展览的真实感,但能看到更多在线下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并且可以对展品的细节静心细品。”
譬如,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3D全景扫描等技术的支持下,线上艺术将展厅与展品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角呈现给观众。观众在全景故宫,能够漫游故宫雪景,进出各宫殿饱览典藏;在故宫线上展览的“故宫名画记”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看清山间的房屋,赵佶的《听琴图》人物神态尽收眼底,韩滉的《五牛图》甚至可以看清牛眼睛上的睫毛;在敦煌研究院VR线上展厅,观众就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莫高窟第217窟、285窟和322窟三大经典代表性洞窟。
关山月美术馆线上展出的关山月作品《绿色长城》横披 纸本设色 143×252 cm 1974年
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尽全球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对广大读者来说也是一件乐事。而线上展览的好处并不仅仅省去了脚力,跨越时空,更在于让海量作品可以一次看过瘾。资深艺术迷小美告诉记者,“线上展览不仅能还原实体展览的全貌,还能在展览之外挖掘展品的深度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更丰富多彩的知识。”
专家认为,疫情时期艺术的社会责任及功效产生了积极作用,有效地起到了信息传递、鼓舞人心的社会动员功能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建构。同时云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带来艺术产业格局的改变和业态的更新。
数字化“升华”观展模式
与传统的线下艺术相比,线上艺术最大优势就是数字化,其互联网的多维性、广泛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展模式。
比如,如果你要观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的线上展览,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官方微信来实现。而展品也通过文字、图像与视频有机结合来呈现。比如,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我们在一起”——深圳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就通过挖掘作品背后故事、短视频、推文、直播导览等多种方式,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一展览。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