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2日晚9点,罗汉堂关于疫情影响的第四场跨国在线视频交流,奥地利前财政部副部长、世界银行与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董事科特·拜尔(Kurt Bayer)与罗汉堂秘书长陈龙就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未来发展展开对话。疫情是否会让各国更加内向?全球化是否会遭遇更多挑战?两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观点。
欧洲专家认为,疫情凸显了欧盟能力上的缺陷,它不太可能成为全球事务的领导者。但疫情也让欧洲人改变对技术的成见,数字经济可能在欧洲快速发展。中国学者则提醒,疫情更向我们证明,全球化是既成事实,不是一个选项,各国必需团结合作才能彻底战胜疫情。
疫情暴露了欧盟能力上的不足
欧盟在本次疫情的冲击之下,各成员国自顾不暇,不少人对欧盟的前景表示担忧。科特·科特表示这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危机到来时,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因此发生了禁止医疗物资出口,甚至强占他国采购物资等现象出现。所幸欧盟议会很快改变了这一做法。其次是欧盟从创始的6国发展为27个成员,治理越来越复杂,需要平衡27国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内部决策很难达成共识。第三,欧盟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在社会问题上一直是各行其是。在危机爆发时,欧盟缺乏应对的机制。
科特表示,与美国和中国不同,欧盟的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球事务的领导者,但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姗姗来迟,欧盟还是公布了7500亿欧元的紧急救助计划,这是其目前最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它不太可能效仿美国“坐直升机撒钱”的做法。在区域合作上,它仍是其他国家联盟的典范。他认为欧盟的融合程度还需加强,才能提升其韧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但挑战是很多国家并不想将更多主权让渡给布鲁塞尔。
疫情让全球化遭遇挑战
在本轮疫情爆发之前,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各国抬头,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已经遭遇挑战,疫情会成为一个新的分水岭,让各国更为内向吗?陈龙认为,疫情的快速传播恰恰提醒我们,全球化已是既成事实,而非一个选择。全球化不但需要经济的融合,而且要求治理能力的全球化。这次疫情表现出来的,包括欧盟的困境,正是全球治理和协同的脆弱性。
科特则认为,过去的全球化主要以经济效率和成本为出发点,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在社会方面,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中产收入停滞不前,导致反全球化的情绪不断抬头;第二是环境问题,由于缺乏共识和协同,环境问题正在加速恶化。陈龙表示,疫情揭示了全球化脆弱的一面,但这正是各国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时刻。
数字技术将让全球化更加普惠
在未来全球化如何发展上,科特表示,希望在经济合作之外,建立社会和环境合作机制,解决社会和环境上的问题。此外更加区域化的全球化可能会出现。陈龙表示,疫情让实体经济逐渐从“无忧经济”转向“距离经济”,而数字技术天生克服了距离,并将人们连接到一起,它会让新一轮全球化更加普惠。
数字技术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受到全球的认同。在中国,支付宝、淘宝、天猫、盒马、饿了么、钉钉等数字平台,让中国人可以足不出户解决基本生活保障,云逛街、云买菜、云复工、云上课。全球拥有12亿用户的支付宝通过“疫情服务直通车”页面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减少了中国人1亿次出门。
与过去的危机不同,疫情导致经济所有部门停摆,除了互联网。政府需要将资金和纾困援助给最需要的人——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传统的宏观政策的效率有限,这时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追踪疫情方面,数字技术更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科特表示,欧洲人对分享个人数据有天生的抵触,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但病毒强迫他们接受数字技术,他预计本次疫情将让数字经济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陈龙说,当线下经济被病毒颠覆,“距离经济”带来无数新的可能。而数字技术将让每个人从新的全球化时代中受益。
罗汉堂是一家以研究数字经济为主的全球开放型研究机构,于2018年6月26日在杭州成立,由阿里巴巴倡议,并由社会科学领域全球顶尖学者共同发起。罗汉议世堂是罗汉堂一档高端谈话栏目,我们邀请包括诺奖学者在内的全球顶尖学者,共同讨论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和趋势,为全人类的未来思考。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