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自带老师们种植,感觉好像回到了当年学生劳技时代,也好像回到了以前在老家干农活的时代……”4月9日,阳光明媚,马山头学校校长薛森强带领30多位教师拿着铁锹、锄头、铲子等工具,在教学楼顶楼的劳动技能实践基地种植蔬菜秧苗,播种绿色和希望,并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直播。
据了解,针对互联网时代儿童户外体验不足、劳动实践欠缺的普遍状况,马山头学校于去年9月在教学楼顶层开辟了2000平方米的劳动技能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劳技基地”),以种植西红柿、花生、玉米、茄子、豆角等食堂餐桌上常用的蔬菜为主,让学生可以回归自然,探索植物的奥秘,并通过亲自动手,锻炼劳动技能。目前,该劳技基地已建设完工。
随着疫情的好转和春天的到来,马山头学校在做好实体开学常规准备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备劳技基地新一年的栽种。在外聘农业专家培育好土壤以后,该校30多名教师集体上阵,种下各种蔬菜秧苗。老教师们上手起来普遍较为熟练,并快乐地回忆起各自当年下地劳动的场景,而年轻老师们则兴趣十足地跟老教师交流学习,并积极地动手实践。“二十多年没下过地了,体验了种植的乐趣。以前下地是为了生活,现在种植是为了回忆。”马山头学校总务主任吴敏表示,以前下地是长时间高强度地劳作,现在和老师们一起种植主要还是一种体验跟回忆,大家一起有说有笑,和以前下地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新学期,马山头学校将开设劳技课程,以植物的栽培和管理为主,在第二课堂安排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轮值,每个年级负责一块区域,并聘请校外农业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学生体验实践。实体开学后,学生们就可以在该劳技基地探索自己平时接触的蔬菜食品是如何生长的,并亲手进行栽种、施肥、浇水、松土、收割等,体验田园的乐趣。待收获时,这些绿色蔬菜便会分发给学生或供应到学校食堂,成为师生们的佳肴美味。
“看到老师们辛勤耕耘,体验种田的乐趣,我都有些迫不及待呢。”六(1)班的徐赫兴奋地表示,种下的小小菜苗,就像现在的他们一样,努力成长,看谁长得快、长得高。“老师先一步做了我们的楷模标杆,作为学生也不能有一分松懈。想着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去和农民伯伯做一样的事情,养成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能力,我感觉是非常不错的。”对于新学期的劳技课,六(1)班的学生冯淑筠充满期待,并表示,这可以让他们不会忘记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六(2)班曹梓铭的家长认为,该劳技基地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们在自然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在协作种植中感受到协作的意义。
据薛森强介绍,建设学生劳技基地,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学校顶层设计特色办学需要。马山头学校开办之初就明确要打造数理特色,其中,“数”指的是数学学科,“理”指的是学生的科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开设劳技基地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亲手栽培植物,认识和了解生物,喜欢生物;二是国家教育方针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基于学校实际,马山头学校充分利用已有场地,把教学楼楼顶空间改造成劳技基地,希望通过每周一节的劳技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爱劳动的品质。
未来,该劳技基地将计划发展成集教师休闲锻炼、亲子劳动体验、师生劳技互动为一体,辐射多所兄弟学校的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