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存、移居与梦想,皆是人类永恒的问题,无论是虚构文学,还是纪实作品,皆离不开这些宏大叙事。但宏大下的微观与人群里的个体,依然是成就这些作品最真实的力量。
虚构类中的《草仍然绿,水仍在流》以两条风格迥异的故事线索,再现了新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趣味。魔幻笔法下的现实是颓丧的当代生活,是男女来去间的悬浮、孤独与渴望……
延续这三种人生状态的最直接写照,便是“移民生活”。《移民》讲述了四个短篇故事,它指向的是人生的悲剧,是移民生活的丧失。书中写道:“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最后只能以死还乡”。这无疑是精神上的死亡,是挣扎于生存和梦想之后对自我的游离与放逐,是被极致演绎的无可奈何的一首安魂曲。
环境又会对人造成什么生存影响呢?非虚构里的《废品生活》就是一本很好的讲述环境与人生的书籍,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将垃圾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带出我们身处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此间,万物皆相关联。垃圾与城市,拾荒者与我们,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一幅“人类世”的山水画。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如作者所言:“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
《剧变》的命题也是宏大的,它关注人类危机与未来。危机的存在可以改变许多事,包括时代、国家、民族、文明和每一个人,这些都被危机摧毁或塑造。戴蒙德带我们走进危机的转折点,由此所产生的思考便是危机之机遇。
·虚构
▲《草仍然绿,水仍在流》(加)托马斯·金 著,姚媛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小说编织了现代生活和神话故事两条故事线索。
现代生活叙事层面,片段式呈现了五个黑脚族当代成员生活:艾尔伯塔是一名大学老师,她在两个男友间维持平衡,想要一个孩子,但不要丈夫;伊莱从主流社会退回母亲当年的乡镇小木屋,意图阻止一项破坏保留地生态的大坝工程;莱昂内尔32岁,仍在为傲慢的老板卖电视机,却幻想重回大学……同时,托马斯·金融合切罗基、纳瓦霍、黑脚等族的创世故事,用四个神话重复叙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两条线索在小说结尾交织,真实与想象重叠汇合。
▲《移民》(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刁承俊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0年3月。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鹌鹑》郭沛文 著,中信出版集团·春潮,2020年4月。
安春大学毕业时,和家里人闹翻了,在单车店里打起零工。靠推理侦破一起盗窃案后,他在附近小有名气。大老板米勒上门,雇他调查情人追追出轨的证据。相近的年纪、坦诚的交底,渐渐唤起了安春对追追的爱情。但还没来得及从米勒的委托中抽身,他就收到了追追被害的消息……本书突出在浮荡日子里,用行动和思辨,细看悬念底层迸出的世相人心。
·非虚构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胡嘉明 张劼颖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1月。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为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使日十年》(美)约瑟夫·C.格鲁 著,沙青青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3月。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最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曾楚媛 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4月。
探讨了一个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从个人视角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一个国家解体、一个时代终结。因此,如何分辨危机、应对危机,避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实现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剧变,是人类当下面临的主课题。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再一次发挥其历史叙事的顶级水准,带我们巡礼了各国在历史中的危机应对,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进化等跨学科视角展现了人类自古以来何以应对危机的历史沿革,并谏言国家、企业及整个人类社会如何从个人应对危机的进化逻辑和生理变化中得到启示,以更加多维度的、宽视角地看待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命题。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