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那些孩子,要拆上万颗地雷才能回家

记者 尹春芳
2017-02-25 06:14
摘要

好的电影让人产生一种痛感,而人在痛苦时往往神经敏感,五官敏锐。痛在眼与痛在心又是不同。《血战钢锯岭》是痛在眼,而《地雷区》便是痛在心了。

843c8e5

电影艺术是人类最深入思考、讨论战争的平台,而战争题材向来是奥斯卡的“心头宝”。

复盘今年入围奥斯卡的战争题材影片,便会发现许多“戏剧性”的一面。

譬如,大导李安讲述伊拉克战争并开创电影技术新时代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竟一项提名也没有。

入围最佳影片九强的《血战钢锯岭》着实一匹“黑马”,梅尔·吉布森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将观众带到二战的战场,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的鏖战,不忍直视的肉体摧残、精神折磨反衬出信仰的无上尊贵与力量。虽然也是反思二战,但故事多处是经不起推敲的。

044ea32

《血战钢锯岭》

好的电影让人产生一种痛感,而人在痛苦时往往神经敏感,五官敏锐。痛在眼与痛在心又是不同。《血战钢锯岭》是痛在眼,而《地雷区》便是痛在心了

《地雷区》是一部丹麦与德国合拍的电影,但在申报上是丹麦自己申报。历史上丹麦已经有11部电影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收入囊中了。

相比于乏善可陈、越发无趣的奥斯卡本土电影而言,每年的外语片都带来一股清流,大师作品云集,艺术质量上乘。小切口的《地雷区》能从白热化竞争中杀出重围,到底有什么板斧?

613de63

《地雷区》的时间背景设定在1945年5月,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在欧洲结束,同盟国在丹麦海岸线寻找和挖出当初德军在这里埋下的地雷,他们使用德国战俘来从事这项致命的工作。

而不幸的是,这群战俘多是未成年的孩子。

1487945237(1

这是一段可以封牢在档案馆的后二战遗事,鲜有人知。它本该是沉睡着,像未曾发生过,但丹麦人却把它从历史的尘埃中提取出来,通过影像还原了事件的本身。他们直面历史的勇气,值得赞美。

这些战俘少年们,年龄不等,跟鲜衣怒马、春风得意是沾不上边的。换到当下,他们可能是中学生高中生,在学海里泛舟,有充足的玩乐。偶尔脸上冒几颗青春痘,便会大喊大叫。

这些战俘少年们的姿态是顺从的,面容虽卑微却也有生的活力。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单纯的,似乎并不是《希特勒男孩》(2004)中那群被纳粹思想洗过脑、对帝国有无限忠诚、后来又陷入更迷茫境地的孩子们;他们只是被战争机器裹挟而来,却要为战争失败背负责任。

d41a123

经过短期的训练,战俘男孩被送上了排雷现场。

迷人的海岸、年轻的生命,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地雷,那里或许是度假的好去处。人们可以晒太阳、打排球、嬉戏玩乐,像个人间天堂。但是数以万计的地雷,让那里变成了活生生的“修罗场”。

对纳粹怀抱血海深仇的丹麦军官卡尔·莱奥博德·拉斯穆森对他们说,只有拆掉上万颗地雷,他们才能回家。

从第一个被炸掉双臂的男孩撕心裂肺喊着“我要回家”开始,蔓浸无声的情绪就在镜头下酝酿。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一声声略闷哑的爆炸声响起,让人心惊肉跳。

1578fe5

在写实风格的镜头下,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冷冽如刀,悲壮到极致,恰似绝望的荒凉,随时都会有猝不及防的突然一声爆炸,随时都有死亡。

杀人诛心,这冷艳又简约的惊惧,让你的心都在颤抖。李白说的“凄怆摧心肝”也不过如此了。

朝不保夕的生活中,这群孩子们在放松的间隙中对未来生活的谈论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一个男孩说,等他回家了,要当个瓦泥匠,重建德国。

而有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他径自走进雷区,像一个勇敢的战士,结束了生命。

93eb378

我记得看过一部德国拍摄的反思战争的电视电影《我们的父辈》(2013),对一句台词记忆犹新:战争暴露了我们最坏的一面。

德国人的法西斯暴行无需赘述,而片中并没有美化丹麦军官对这群德国战俘肉体与精神的“虐待”,他们以受害者的身份将仇恨浇在这群孩子身上,这种以暴制暴,是否也意味着“法西斯”呢?从这个角度看,《地雷区》也挖掘了法西斯的另一层含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那位刚开始连饭都不给孩子们吃的丹麦军官拉斯穆森是如何与这群只是孩子的战俘们建立起友谊,最后冒着风险换孩子们一条生路。

地雷埋在沙土之中,同样也在人心之下。沙土的地雷数量有限,总有一天会排完。但心中的地雷如何排得干净?

这部电影远不止反战这一层意思,而是构筑了人性本身的纵深挖掘。即便在一个个悲恸而煽情的时刻,导演也选择保持清醒的理性。他的镜头克制、冷冽,摒弃了煽情、矫饰与虚伪的鸡汤。

在本季奥斯卡上,我们看到了太多优秀的音乐对渲染情绪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海边的曼彻斯特》《月光男孩》《降临》等等。

《地雷区》的配乐却着实少得可怜,所有能催动你情绪的要点,只在画面,以及画面里的人。镜头里蕴含着这种力量,不可不说导演功力之深。

0e90f26

好电影的必要条件是辨析一种价值观。止于道德训诫,阐述一元价值观的电影从来不是一流的作品。大千世界,盘根错节,复杂多变。高级的作品像一个鱼钩,让你对多元的世界产生理智与深邃的判断。

我们从《铁皮鼓》《斯大林格勒战役》到《帝国的毁灭》《缄默的迷宫》乃至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索尔之子》,可以看出德国人乃至欧洲人一直在用电影反思过去,这背后透露出他们对二战历史的心态日更加成熟。

《地雷区》的问世,无疑又将反思推进一层。

面对日益动荡的世界,如此深刻而走心的思考战争之殇,是件极有意义的事。

600cb1c

见习编辑 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