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情况表明,去年互联网案件呈上升势头。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呈现智能化和网络化,互联网已经成为销售假劣食品药品的新型渠道和主平台,甚至形成了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条。
去年我省立案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8475宗,案件总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但查办重大案件力度大幅度提升,查办涉案货值金额2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案件分别同比增长24%和12%,罚没款合计2.5856亿元,同比增长60%。
2016年全年,全省共立案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8475宗,其中食品案件19942宗,药品案件6230宗,医疗器械案件562宗,化妆品案件1342宗,保健食品案件399宗,案件总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772宗,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件45张,责令停产停业63宗。
与此同时,去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对情节严重的案件依法从重处罚甚至是顶格罚款,处罚力度也进一步增强。全省食品药品行政违法案件罚没款合计2.5856亿元,同比增长60%。
此外,监管部门还发现,当前制假造假黑窝点隐蔽性强。2016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捣毁食品药品窝点数达982个,这些窝点无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生产、仓储、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异地设点,相互间单线联系,隐蔽性强,查证难度加大。
据介绍,去年各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违法犯罪“清源行动”、打击药品(含医疗器械、化妆品)违法犯罪“雷霆行动”、打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蓝剑行动”三大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行动中,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摸排线索8979条,移交公安机关涉嫌犯罪线索1133条,立案6949起,涉案物品货值2亿多元,罚没款4776.37万元,联合查获非法制假售假窝点222个,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
在日常的监督抽检方面,2016年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完成食品药品抽检258575批次。在抽检的“四品一械”中,合格率最高的是食品,共抽检230368批次,合格221851批次,合格率为96.3。抽检不合格问题集中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品质指标不合格,检出禁限用药物,镉、铅金属等元素以及其他污染物超标五大类。
合格率第二的是医疗器械,共抽检910批次,合格869批次,合格率为95.5%。不合格情况主要集中在针孔、压力差、尺寸等性能指标,以及随机文件使用说明书、外部标识等安全指标方面。
保健食品抽检2660批次,合格2535批次,合格率为95.3%,排名第三。不合格保健食品多在流通环节抽样发现,不合格问题主要为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理化、功效成分及微生物等项目不符合规定;
化妆品抽检5193批,合格4888批次,合格率为94.1%。,问题主要为非法添加禁用物质、重金属超标,理化及微生物不合格等方面。药品抽检19444批次,合格18224批次,合格率为93.7%,抽检不合格项目多数集中在对药品安全、疗效影响不大的非关键性指标,如水分、重量差异、装量差异等方面,以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存在掺杂掺假使用杂质增重等问题。
针对以上抽检发现的问题,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各地必须全面做好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工作。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药品,一律责令各有关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并实施召回。
见习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