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受疫情影响,清明在云端祭拜,请您谅解。我和妈都挺好的,请放心。托清风捎去安康,很想您。”输入留言,点击发布。宇杰(化名)完成了他第一次网络祭祀。5年前,宇杰的父亲因病过世,随后几年的清明节,宇杰都会与母亲一同前往位于沙井的墓园祭拜父亲,但今年不同以往。
为了避免清明节期间因集中祭扫活动引发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今年深圳市清明节期间暂停实地祭扫。同时发布《深圳市2020年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倡导市民群众进行网上祭祀、文明祭祀。
形式变了,缅怀之情不会变
“云祭祀”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市民通过“粤省事”、“i深圳”等方式进入网上祭奠服务界面,填写“新增祭扫先人”等相关信息后进入祭扫空间,可选择编辑逝去先人生平、献礼以及亲友追思留言,同时还能点击祭扫空间右上角小程序分享按钮,与其他亲人朋友共同缅怀先人。
“内心很平静,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首次使用“云祭祀”的宇杰对记者说,平常能够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他,对于这样的新模式也会感到些许不习惯。“不过从安全以及环保的角度来看,‘云祭祀’也有它的好处。形式虽然和传统的祭祀方式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我对爸爸的缅怀之情。”宇杰说,能够把自己以及母亲照顾好,就是对爸爸最好的告慰。
“聊天让我们心的距离更近了”
和宇杰一样,26岁的郑煜也通过“云祭祀”的方式缅怀先人。作为每年清明都需要回老家祭祖的潮汕人,郑煜今年选择留在深圳。“心诚最重要。”郑煜表示,潮汕人对于祭祖十分重视,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只好选择改变一下祭祀方式。
在平台上献花、分享亲人生前照片、撰写悼词或缅怀文章,郑煜认为“云祭祀”操作方便,形式简约,但情感依旧浓厚,“其实不管是用哪种方式进行祭祀,只要秉持一颗真诚的心,同样能够表达我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郑煜也将“云祭扫”页面分享到了家庭群,与亲戚朋友在“云”上缅怀先人。
这次的“云祭祀”,郑煜认为拉近了亲友间的距离,在群组里回忆往事,共同缅怀,也能感到温馨。“以往清明回老家,祭祀流程不少,大家都非常忙碌,没有时间让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天,而现在通过网上祭祀的方式,聊天的时间多了,让我们心的距离更近了。”
新的追思方式 带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据民政部新闻办公办官方微博@民政微语 4月4日消息,据统计,各地网络祭扫平台当日服务祭扫群众1336万人次,通过网上建立纪念空间、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方式满足群众祭扫需求,网络祭扫逐渐成为今年文明祭扫新风尚。
“云祭祀”的出现,同时也带动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此外,形式的多样化,也为年轻人提供了祭祀的便捷通道。
据网络祭祀平台思念堂官方透露,截止4月4日,该平台累计来访25万人,供奉逝者12万余人,创建纪念堂11万个。其中,35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50%,公众留言高达5万条。
市民耿先生认为“云祭祀”提供了一种新的追思方式,“通过静下心来哀思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让哀悼变得更加纯粹。”而今年耿先生在“云祭祀”时,带着8岁的女儿一同操作,借此机会给孩子进行一次感恩教育。他希望女儿从小就能了解清明节的内涵,要学会感恩,尊重生命。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