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9周年,喜马拉雅逐步构建全场景内容生态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周睿 文/图
2021-08-23 18:5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2021年,喜马拉雅走进了第9个年头。成立于2012年8月的喜马拉雅,如今内容总时长已经达到20亿分钟,可不重复收听超过3900年,与之相应的是,它的全场景流量月活用户已达2.5亿。

音频的伴随性特征,使它可以成为万物互联的“黄金搭档”,随着时间的推移,喜马拉雅上的内容生态也逐步成熟和完备,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找到所需的“精神营养”。

如今,喜马拉雅在白领、妈妈、儿童、职场精英、大学生和老年人等群体中间已经普及,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陪伴心灵成长、给人带来内心愉悦和充实的内容。就在近日,喜马拉雅正式更换slogan为“每一天的精神食粮”。喜马拉雅希望,为用户和其家人提供具有向上的精神引领性的优质内容,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内心的定力和定见,让随波逐流的时间也能有所收获和沉淀。

在流水线上听《红楼梦》

阿素是贵州毕节人,小时候并不爱读书,她记得初中里翻看《红楼梦》,才打开一页就关上了。她实在是看不了这文白交杂的句子,但对于诗词歌赋,阿素在青春期一直是喜欢的。

可是16岁时入读了一家服装职业学校后,传统文化的熏染、风花雪月的文字从她的视野里消失了。从设计到缝纫、机车都有学习,到了第二年可以实习了,她选择了宁波,理论上半年后要回去完成学业,她却再也没有回去过。

这是一家当地制衣圈里小有名气的生产商,光生产部就有三栋火柴盒式巨型车间,她所在的“三部”有300来人,从流水线上一眼望去,一览无余。“学历对我这个工作来说不重要,如果不回去上学,也算你毕业了。”她说。

阿素形容自己的生活“根本无法停下来,说白了每一天都感觉自己是一台机器,没有休息,没有思考,无法学习。”她早上7点半就到生产线上了,晚上最早也是8点下班。

刚来第一年,生活不规律,往往过了午夜才睡觉,不到20岁的年纪,发现头发大把大把掉,“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她老成地说。然而,相比身体,最惶惶的威胁却是若隐若现的不确定的未来。

有了这种紧迫感之后,她开始明白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学习,像海绵一样接受知识,而她的知识窗口便是喜马拉雅。2017年的时候,在老家的她已经听说过喜马拉雅,但她还是听音乐类APP为主,她喜欢轻音乐,后来,一位禅音歌手介绍自己的全集可在喜马拉雅上听,她就从此移步。

阿素

这些年来,哪怕手机一直换,她都会下载喜马拉雅,就像微信一样。阿素特意买了副蓝牙耳机,每天早上在手机上开好喜马拉雅某本书,把手机扔在指定位置,耳朵里开始自动播放,这样她就能顺着听下去,等中午休息时再换频道。

这种消遣的方式带给她每一天心灵的滋养是不可估量的,“这是唯一的接触外界的渠道”,手捧不起书本,只有靠耳朵,的确是别无选择。“后来我就发现越是用喜马拉雅,越是跳出更多的推荐和选项,越来越丰富,我就乐此不疲地听了”。

她天南海北,什么都听,听秦皇汉武时的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的边关豪情,亦或唐诗宋词的风雅婉约 ,每个音频,都似朋友般,陪伴她渡过最彷徨无助的时刻。

去年疫情期间,她遇到了《红楼梦》全本有声剧,那是狠狠心花了70多块买的会员价,“虽然之后有点舍不得”。她每次买书听,都要盘算下,对一个月入5000元的初出茅庐的打工女孩来讲,每一次花钱都要珍惜。她还记得去年123听书节,花40块买的年会员,要比平时便宜很多,这让她感觉欣慰,所以一直在留意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

重遇《红楼梦》,让她感到遇见了“人生之书”。初中时因为艰涩而放下的书,居然以耳机播放的形式与她重逢。这次,竟然听了两遍,每一遍都有了新的感悟。“我就感觉红楼梦不止是一本书,它是一种生活,我就感叹很多人情世故,像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但还是保持住了贫穷农家人的善良本质,黛玉葬花是一个小姑娘内心的伤春悲秋。我以前总以为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天生的一对,但发现之后更希望贾宝玉跟宝钗在一起,因为宝钗是很懂事的……”

在20岁的年纪,这本“人生之书”让她倍感幸福,她特别喜欢《好了歌》,好像人生很多事可以放下了。特别是每晚下班后的20分钟夜路上,走回4人一间的寝室,一边听唐诗宋词,一边伤春悲秋,心里却充满着力量,这些东西让她拖着疲惫的肉体时的精神是安宁的。

对她而言,喜马拉雅可以说是她通向世界和获取知识的窗口,她通过听来保持自己和外界的联系,“所以我是非常感谢喜马拉雅的。”

从盲文书到有声书

喜马拉雅的问世解放了双眼,音频随着移动互联所创造出的平行空间不可小觑,也正在颠覆和重塑着人们约定俗成的知识获取方式。听书的崛起是现代社会人们开发另一层感官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对于某种特殊群体来说,听书更是功德无量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今,喜马拉雅拥有海量的独家优质出版物有声书,第一时间将市场上新兴、热门和经典题材进行有声演绎,内容累计播放时长超25亿小时,累计播放次数27亿次。

在喜马拉雅上,有超过8000名残障主播,残障用户就更多了。对于视障群体,从读盲文转向听书是非常自然的过程。对于四川南充市的16岁女孩非云来说,“我把喜马拉雅当作一种精神陪伴”。

在9岁上四年级之前,她的成绩是班里稳妥的前三名,但有一天,突然发现黑板上的字模糊了。视力的下降是直线式的,直到黑板上的字模糊成圆糊状,医生才告诉啥都不懂的她和妈妈这是视神经萎缩,没有办法。非云的人生由此转轨,妈妈带她走上全国求医之路,有时候在外地一呆就是几周,不能上课。

望女成凤的父母却对女儿更苛刻了,开始限制她的看书时间。在病床上,和视障病友一接触,非云开始了解喜马拉雅,但真正给她触动的是2019年暑假照例在北京,病房里来了一个5岁的男孩,因为从摩托车上飞出去,导致视力受损。非云第一次把自己的悲伤放在一边,开始开导男孩,她把喜马拉雅介绍给这个孩子,孩子的记忆是一张白纸,很快就在病房里把耳机里的《论语》背诵了下来。

非云喜欢在睡前打开喜马拉雅,最近她听完了《奥汀的祝福》、《三体》广播剧和《蓝色的海豚岛》,她尤其爱史前神话故事,里面的世界是纯净的。

对于她这种案例,还在一个市重点正常班里学习是少之又少的,亟需精神上的关爱和滋养,但现实能给她的回报又往往错位。因为喜马拉雅,她开始关注艺术类院校的播音专业,也进入了学校里的播音主持特长班。

“但我始终不知道我这种情况是否能像普通学生那样考播音系,而老师也说我的声线只适合做少儿主播。”她被劝退过,但她坚持呆在那个10来人的小班上,虽然老师也说不清楚她这种情况是否能报考普通全日制大学。

非云留着一线希望,最近她在喜马拉雅上学法语,因为视障圈里有个小哥哥法语特别好,还开了法语广播,她暗暗下决心要向他靠拢。“我每天都很努力,就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好。”她在应该懵懂的年纪,像只蜗牛一样一步步向上攀爬,不知道山颠的风景到底会怎样,但是别无选择。

覆盖每个人群的精神需求

经历9年历程,喜马拉雅已经构建了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几乎覆盖一个人每一人生阶段的各种精神需求。有声书、精品有声剧、个人成长、亲子儿童、播客、疗愈音乐等等领域不断生长。

裘晓丽在杭州萧山区开了一家网红小吃店,她单身带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喜马拉雅是个“带娃神器”。跟前夫从绍兴做生意到的杭州,直到最近两人分居,裘晓丽另外在自家的小区里租了套房,儿子跟她住。

喜马拉雅用户  裘晓丽

她几年前买过很多童书,但因认字量少,儿子不看,她干着急。她开始借助于喜马拉雅,一开始是想偷个懒让机器代替自己伴读,没想到儿子一听就上瘾。现在儿子五年级,每天回家,条件反射地打开喜马拉雅听少儿版的历史故事。

“我是一边做家务,一边跟着他听,听着听着,上面的《东周列国记》、《故宫大怪兽》都听熟了。”裘晓丽说。自己无意间发现的软件,变成了儿子的贴身伙伴,戒也戒不掉。她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是需要学习的,她爱上了心理学课程,开始在不忙的时候坐在店里听《少有人走的路》,《上官讲心理学》,平日里独自拉扯孩子的无助和彷徨慢慢驱散了,感觉内心充盈着憧憬和力量。

而喜马拉雅在城市白领中的普及率也相当可观。王璐是上海一家顶级律所的律师,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累计了1142小时的收听时常,她听喜马拉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渴望在连轴转的案子间歇些内心的安宁。

喜马拉雅用户  王璐

“其实律师的文案处理强度是非常耗人的,亚健康、抑郁状态很普遍,效益为导向的优胜劣汰背后,我们只能尽量找方式给自己放松舒缓。”几年前,王璐爱上了瑜伽,离职去印度进修了半年的阿斯汤加瑜伽,回来便开始搜索喜马拉雅上的传统文化经典和解读,四书五经、《易经》、《金刚经》、《心经》等是她每天晚上的“必修课”。

最近,王璐对王德峰的《王德峰教授解读禅宗的智慧》和《中西思想必修课》情有独钟,大学里从没有这样系统地上过哲学课,倒是现在有这个机会恶补一下心灵之课,让她每天都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感悟。

根据一组数据,喜马拉雅上的内容消费主力是80后,而90后、00后也在追赶, 10后用户也占到了3%。

北京小朋友李沐野只有6岁,是《神探迈克狐》的忠实小听众,干文旅设计的爸爸见儿子如此痴迷,索性在怀柔打造了一片民宿,把此书的IP做了次大胆的延伸,打造了一部庞大的沉浸式戏剧,他说,“即使赔钱,也是给儿子的礼物。”

喜马拉雅用户 李沐野和爸爸

今年86岁的上海老人孙根宝已经少不了轮椅和拐杖了,因为女儿平时一边做饭一边用喜马拉雅听由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改编的《世界的凛冬:二战的权力游戏》,他也被安利了,从此把终身不离的半导体脱手了。现在,刘兰芳的评书、郭德纲的相声都能从喜马拉雅上听,一生的兴趣爱好有了“着落”,喜马拉雅就是他的苹果手机里为数不多的APP之一。

喜马拉雅用户  孙根宝

在每一天的精神食粮之外,喜马拉雅正在悄然重构每个人的代际关系乃至社会关系,在家人之间传递爱和关怀,同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家人一辈子的精神食粮。

(原标题《成立9周年,喜马拉雅逐步构建全场景内容生态》)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周睿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