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在城市抗疫“英雄谱”上,他们应当拥有名字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03-30 19:09

近期,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一组数字:从1月20日到3月26日,深圳共收运处置医疗废物多达2330吨,平均处置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处置时间也从48小时内完成缩减至当日完成。在如此大的处置压力下,深圳实现了疫情期间医疗废物“日产日清”。最近,媒体拍的一个视频揭示了医疗废物处置“深圳速度”背后的秘密。

这个视频记录了一个公众平时不大关注的职业群体的战疫“日常”。镜头下,医疗废物收运工、处置工“全副武装”,穿梭于各大医院和处置中心之间,只要医院有需求,一个电话便“随传随到”。处置医疗废物不光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疫情中工人们加倍小心——因为,医疗废物若处置不当,就可能造成污染甚至造成疫情扩散。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专业担当,为我们消除了医疗废物带来的卫生隐患,守住了抗疫的最后一道防线。

有句话说:“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放在这个行业,多少是成立的。医疗废物收运工、处置工们力保的“没有新闻”,对我们而言就是“好新闻”。出于专业要求,他们也尽量减少工作时与他人接触,更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聚光中。因此,人们也常常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这些一线“战士”的“低调”,不会减弱他们工作的价值。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界众志成城、通力协作,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我们才能最终获胜。疫情期间,医疗机构持续高效运转,离不开一线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离不开医院技术、后勤等部门的支援保障,也离不开这些医疗废物收运工、处置工的默默付出。每一位为消灭病毒而奋斗的“战士”,都值得我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谢。

深圳是一座“有温度”的关爱之城。深圳的温度,来源于每一个深圳人充满善意的行动。对这些战疫一线不为人知的“战士”,我们要充分认识他们职业的重要性,给予他们更多尊重和工作配合。平日里做好垃圾分类,仔细处理玻璃瓶、废弃药品等可能伤害收运工、处置工的垃圾,就是人人可为的“善举”。深圳的温度,也在于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让个体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我们要从制度、政策层面让医疗废物收运工、处置工的劳动安全更有保障,获得合理的薪酬和职业发展,从社会文化风气上给予他们应得的职业认同和尊重。

疫情终会过去,“战士”们还将继续守望。在城市抗疫“英雄谱”上,他们应当拥有名字。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