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酒桌陋习 古人做了什么尝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8-18 20:43

“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士人而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这是明代理学家陈龙正写下的话,意思是:劝酒不是文化,而是没文化。

至少从宋代起,劝酒恶习已普及。宋人黄光大称:“予尝观世欲会宾客,不以贵贱,未有不强人以酒者……此殆不若夷狄之知礼,实可耻也,实可丑也。”

中国有漫长的酒文化史,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中可见酒的痕迹,距今8600年。

古人早就意识到酒的危害。《说文解字》称:“酒,就(意为靠近)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意思是,酒让人靠近人性善和人性恶。所以古人不劝酒,还创造了很多礼仪,避免酗酒,确保不失态。可惜随时间推移,这些优良的酒桌文化反被遗忘,恶劣的酒桌文化竟然上位。直到今天,仍时有涉酒的负面新闻爆出。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酒桌文化呢?从古人的尝试中,或能得到一些启迪。

(明)陈洪绶《蕉林酌酒图》

君子喝酒只三杯

传说天帝的女儿仪狄造酒,献给大禹。大禹饮后,便疏远仪狄,说:“后代必有因此而亡国者。”

夏因末代帝王夏桀好饮而亡,可取而代之的商朝更好饮。考古可见,商代早期,酿酒便分化为独立作坊。商人已知麦子发芽时,淀粉会被糖化,可制啤酒。商人还发明了曲法,即用酵母菌发酵淀粉后,再放入米饭中制酒。曲法是中国独有的酿酒术,西方直到19世纪末,通过研究中国酒药,才学会这门技术,晚了三千年左右。

商朝君王多好酒,纣因此亡国,所以周朝对饮酒特别警惕。在《诗经》中,涉酒诗共56首,其中16首谈到酒德,核心是“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意思是酒后还能控制自己的人,和圣人差不多。

在《诗经·宾之初筵》中,对君子的饮酒量给出明确规定:“三爵不识,矧(音如审,意为况且)敢多又?”意思是只喝三杯,一杯是献(礼仪),一杯是酬(酬通酧,酧酒即祭祀),一杯是酢(音如作,客人用酒回敬主人)。

这首诗还认为,喝醉者应立即离席,“醉而不出,是谓伐德(伐德在此处意为无德)”,对于“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将不喝醉称为耻辱)的劝酒行为,则大呼“匪言勿言”(闭嘴)。

至少在战国时,女性可以和男人共饮。据淳于晃回忆:“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州闾之会是民间聚会,并无后世那么多的禁忌。

(明)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

汉代女子能和男人同席

从秦简看,秦法禁农民买卖酒,即:“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据《汉书》载,汉文帝也曾下令:“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但在出土汉简中找不到此法。也许只是临时规定,目的是节约粮食。随着国力提升,便无人再执行。

天汉三年(前98年),汉武帝接受桑弘羊意见,下令“初榷酒酤”,即国家专卖,导致私酒横行。17年后,改成税酒制,允许民间酿酒。

汉代饮酒必须在白天进行,因法律“禁民夜作”,每到冬季,各城还要“大搜客,止交游,禁夜乐,(城门)蚤(早)闭晏(晚)开,以索奸人”。

汉代饮酒不吃菜,靠文化佐酒,分酒令、投壶、六博、歌舞四类:酒令从传统酒礼转化而来,到汉代已以娱乐为主,有联句(文人联手写诗)、赋诗、射覆(猜物游戏);投壶是将箭投向方壶,入口、中耳得分不一,杂技动作得分更高,比如箭中耳弹回,用手接住,再投入壶口;六博是一种棋类游戏,有赌博性质;歌舞则不同阶层各有所爱。

汉代女性有财产权、爵位继承权,还有女子当户主的“女子户”,社会地位较高,汉代女子可与男人一起喝酒。四川彭州市出土的东汉《宴饮画像砖》上的图案,即三男一女同席共饮。

东汉起,酗酒之风兴起。因当时“察举选官”,有大官推荐,才能入仕、升官,士人游走于权门,终日宴饮,各种酒桌恶习开始流行。

东汉宴饮画像砖上的图案

魏晋饮酒多行酒令

鉴于东汉末期世风颓废、饮酒无度,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都禁酒。曹操和孔融争辩说:“饮酒丧德,为正世风,所以要禁酒。”可曹操自己在诗中却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人们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当时最重要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收入8例制曲工艺、40余例酿酒工艺,占全书相当篇幅。

不过,也不乏清醒者。比如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便留下《酒诫》,认为亡国败政“谓非酒祸,祸其安出”。南朝循臣刘元明谈到做官经验时,说:“做县令,但食一升饭而不饮酒,此第一策也。”

魏晋时,北方气温下降,大疫横行,士人阶层多用寒食散防病,但食后浑身燥热,需饮酒“行散”,被称为“以数食宣药势,以饮酒为性命”。

魏晋人饮酒多行酒令取乐,射覆令亦流行。传说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少时手掌伸不开,入宫后,汉武帝展开她的手,发现掌中握一钩,后来人们在酒桌上用手握物,让大家猜,输家罚酒。此外,每年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参与“流杯曲水之饮”,也是一种独特的酒令。

不过,当时也有恶俗的劝酒方式。西晋时,首富石崇让美女劝客人饮酒,大将军王敦就是不喝,石崇以美女劝酒不力为名,连斩三人。一起赴宴的丞相王导都看不下去了,也劝王敦饮酒,王敦却说:他杀自家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清)吕焕成 《曲水流觞》

唐代酒桌礼仪渐繁琐

唐代饮酒渐普及,酒桌礼仪走向繁琐。

唐初酒桌的上座、下座有明显区分,首座未坐,全桌都需站立。饮酒时,不可乱说话,从首座饮起,全桌轮流喝,即一巡。现代人是一起碰杯一起喝,唐代则是一个个轮流喝。喝之前,先设巡酒官和监酒官,谁不喝完,或酒令落败,就惩罚谁。好在唐代酒局一般只有三巡。三巡过后,自由发挥,可以互相敬酒,也可以自己喝,但敬酒必须“歌以送酒”,可以是清唱,也可以找人伴奏。中唐以后,酒桌上的位置不再那么严格。

在唐代,敬酒时流行“蘸甲”,即用手指伸入杯中,蘸一点酒,再弹出去,以示敬意。

唐代饮酒也不吃菜,每巡完成,会安排游戏,可以投壶,可以行酒令,也可以歌舞。整体看,唐代人饮酒比较节制,组织上也比较严密,尊卑有序。但唐代劝酒的花样更多,许多大诗人也是劝酒高手。

比如李白写过《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王历阳自称陶渊明粉,李白嘲讽道,你连酒都不喝,真是白去抚琴、种柳、戴头巾了。

白居易写过《劝酒诗》,称:“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画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劝到第三杯才“始知”,看来要不醉不归。

傅抱石 渊明饮酒图

宋代酒风开始塌方

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下令:“少年无赖辈相聚蒲博、饮酒者,邻里共捕之。”可赵匡胤本人常喝醉,还玩过“杯酒释兵权”。

宋代酒席的饮酒量多于唐代。唐代仅三巡,宋代称巡为行,民间酒宴“以酒十行为率”,宫廷酒宴也得九行。每一轮,上桌者都需把酒喝干,否则巡酒官会让现场奏乐,催他喝完。

唐代酒分私酿和官酿,官酿出自各衙门,因管理不善,绝大多数品质低劣。宋代王安石变法时,禁止私酿,设官酒库垄断经营。为了盈利,官酒库趁农民根据“青苗法”,春季向政府贷款时,大摆酒宴,甚至派官妓到现场引诱农民。把持不住者,刚拿到手的贷款,买醉便“十费其二三矣”。直到变法失败后,才允许民间酿酒。

王安石本人不喝酒,名臣包拯曾宴请司马光和王安石,举酒相劝,自称从不喝酒,也勉强喝了。王安石不为所动,始终没喝。

宋代饮酒普及,据《东京梦华录》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酒旗)……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宋代文人尤好酒,如石曼卿,发明了各种怪方法:蓬头垢面、光脚、带枷锁饮酒是“囚饮”;用草席裹体、把头伸出来饮酒是“鳖饮”;爬到树上饮酒是“巢饮”;夜间不点灯饮酒是“鬼饮”;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儿跳到地下,是“鹤饮”。

如此失态,可见宋代酒风已开始塌方。

齐白石 《饮酒图》

元明清禁酒为何不成功

元明清三朝都曾厉行禁酒。

元世祖在1283年下令:“有私造(酒)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 1290年,将处罚变成“犯者死”。可酒税是政府重要收入来源,每年达469.159万锭白银。且元朝高官嗜酒,一次宫廷宴会便需60人倒酒。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连糯米都不让种。名将胡大海之子触犯禁酒令,朱元璋不顾胡大海正领军出征,直接杀了其子。可明代宫廷却有酒醋面局,是八大局之一。

清代康雍乾都下过禁酒令,乾隆为节约粮食、体恤农民,禁西北五省(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酿酒,名臣孙嘉淦上书反对,称高粱不便储存,农民靠酿酒补贴生活,禁令反让他们变穷。乾隆只好大幅度修改了禁令。

历代禁酒不成,因出发点是节约粮食、避免饥荒,从没想过如何提高百姓的精神生活质量,如何解决他们心灵的需要。元明清三朝商品经济发展,个体开始觉醒,急需政策、文化、法律等提升。可三朝都以遏制为主,人们看不到发展方向,只好醉生梦死,沉溺在享受中。据估算,清代晚期70%的国人吸烟,10%的人好酒,1/3青壮年吸毒。太多人被嗜好套牢,失去了上进心,讲体面、重斯文反被视为“装蒜”“拿架子”。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谈判,大臣崎善竟在酒桌上表演起“绝技”——将花生米准确投入英国将军张开的嘴中。如此没轻没重、酒后失态,实在值得反省:酒桌陋习,该彻底改一改了。

(原标题《整治酒桌陋习 古人做了什么尝试?》)

编辑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