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深圳湾经验”为何获肯定?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20-03-26 21:17
摘要

一边是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一边是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境外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中国面临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二次严峻考验”

3月24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第十一指导组到深圳湾口岸、南山区隔离点检查工作,现场肯定深圳各项方案和预案走在前面,各单位配合协调有力有序,“深圳湾经验”值得提炼借鉴。

一边是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一边是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境外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中国面临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二次严峻考验”。

深圳毗邻香港,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出入境人数一直位列全国前茅。目前,深圳境内输入以及本地感染病例已经连续多日没有新增,本地疫情已经基本平息,但境外输入病例累积已达24例。严防境外输入成为全市疫情防控的“头等大事”。筑牢深圳湾口岸等检疫防线,最大程度降低境外疫情输入扩散风险,乃重中之重。作为深圳目前旅客入境的重要口岸和门户,深圳湾口岸成为阻断境外疫情输入的一道关键防线。

严把人员“入境关”,需要多方配合与协调。在市防控境外重点地区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工作专班领导下,口岸协调保障部门与港方职能部门紧密对接,口岸查验检疫部门与属地政府紧密配合,打响了一场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团战”。目前,深圳湾口岸设有现场指挥部,实施24小时口岸现场指挥协调,海关、边检、口岸、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全部参与进来,机制互联、信息共享、数据互通,高效开展“三查、三排、一转运”,确保重点人员入境后境内零接触,严防疫情扩散。

科技战疫,是深圳的强项。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优化申报及通关流程,确保既扎扎实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保持口岸运行基本顺畅,是“深圳湾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前期入境人员采取纸质填报方式效率低、出现长时间排长队的现象,深圳湾口岸快速响应推出中英文版入境申报系统,上线“指尖健康申报”机器人,实现旅客电子健康申报、人机自助扫描、通道快速验核,大幅提高通关验放速度,有效降低人群聚集密度和交叉感染风险。

因应疫情形势变化,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政策举措。随着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增大,深圳湾口岸果断升级防控举措,自3月24日零时起对所有入境旅客均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3月23日晚关闸后,深圳湾口岸各部门联合行动,一夜之间搭建完成旅客安置分流点、采样帐篷25个、各区接送站11个、核酸检测方舱6个,确保次日正常通关。在“深圳湾经验”里,我们再次看到了“深圳速度”。

优化旅客全流程健康监测和管理服务,做到口岸筛查、专车接送、社区健康管理“三个完全覆盖”,深圳湾口岸打造了一个严密的管理闭环,为深圳严防疫情输入筑上了一道安心屏障。检疫、流调精准拦截风险旅客,接收、分流一站站交付不断链,对未成年人、孕产妇、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员采取人性化管理给予妥善安排,疫情防控有力度,人文关怀有温度,不仅是设身处地为入境旅客着想,也是为深圳、为全国防疫大局竭尽所能。

编辑 关越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