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快评 | 这些产业何以能“一战成名”?

读特评论员 胡蓉
2020-03-25 10:55
摘要

因为防范疫情的需要,测温机器人、警用巡视机器人、清洁消毒机器人等都在短期内被研发出来,今后的市场需求能否大到足够支撑产业成长尚待观察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负责人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大数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

确实,没有这些技术与产业的深度介入,中国的疫情防控战或许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如此成效。以深圳为例,这座有着2000万的管理人口、1200万的返深人流和200万家等待复工复产企业的城市,在2月22日起就基本控制了疫情蔓延,本地新增确诊病例至今为零,从而能将主要精力放在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方面。有此效率,得益于众多黑科技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等方面大显身手。这一点,普通市民都有切身感受,隔离期间的凭“码”出行、线上采买、在家办公和熊孩子在线学习,都离不开这些产业技术的帮助。

这些产业能够“一战成名”,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为防范疫情蔓延而采取的严格隔离措施,让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跨时空和交互性等诸多特性得到放大,让原本可以在线下得到满足的需求提前和加速向线上转移。

就拿5G技术来说,目前5G产业仍处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当中,应用端的需求尚处于待激活状态。但是,疫情暴发不容等待了,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与运营中,通过华为搭建的5G平台,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效率与速度:医院从建成到完工只花了8天时间;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后,“5G+远程会诊”平台又让千里之外的优质医疗专家资源以远程会诊方式投入“前线”,以较低成本极大地利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在线教育、在线协同办公等也同样在5G技术帮助下得到了广泛应用。

可以预见,这些“一战成名”的产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就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方面资金,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

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固然可喜,但需要保持清醒的是,这次因疫情防控需要而诞生的应用场景,有些可能是短期的,不会长期存在。比如,因为防范疫情的需要,测温机器人、警用巡视机器人、清洁消毒机器人等都在短期内被研发出来,今后的市场需求能否大到足够支撑产业成长尚待观察;再如,餐饮业在疫情期间也重新启用了智能送餐机器人,而在此之前,一些餐厅也曾引入过送餐机器人,但更多的是作为招徕顾客的卖点,在吸引力下降后一度销声匿迹。

疫情总归会结束,这些产业切不可“刻舟求剑”,把非常态当成了常态,找准和引领出真正的需求,从中梳理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够真正支持整个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评论员 胡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