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香港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潘耀明的新书《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北大资深教授严家炎撰长篇序文推荐该作,并称“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该书甫一上市,便得到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倾情推荐,著名影星林青霞更是为其连发2条微博,称“从晚饭回家后看到了天亮”,名家墨宝和书信往来之趣味令她感到“随便翻到哪页都好看”。记者于日前专访潘耀明,作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新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对于香港文学现状的思考。
这一本书,潘耀明花了40年整理。书中展示了他与内地、海外文学家往来交流的大量书信、照片与字画,配以其本人撰写的回忆感触,再现了艾青、巴金、茅盾、老舍、冰心、萧乾等逾30位文学巨匠的风骨与才华。
其中,巴金的信札有十三封之多,都是用钢笔书写,“他晚年身体不大好,字体很小,却很清晰。”钱钟书的信札都是用毛笔写的,字体如其文章,挥斥方遒、苍劲而逸致。俞平伯的书法十分清秀,别有风骨。收录于书中的信件、书画等文人手迹只是潘耀明收藏的一部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与真情,因诸名家与潘耀明密切而真挚的书信往来,在文字中闪闪发光。
钱锺书 1982 年春赠彦火墨宝。原诗写于 1941 年,收入《槐聚诗存》。
令众多大师敞开心扉,寄情于书,又能让大师们觉得有话可说,有物可聊并非易事,这需要丰厚的知识与学养。潘耀明谦称,全因自己早早树立起对文学的志向,又“在时间上捡了个便宜”。
1995 年秋,潘耀明赴杭州办事,获悉巴金在杭州国宾馆休养,于 10 月 25 日特往拜访,与 巴金摄于杭州国宾馆疗养所(右为巴金女儿李小琳)。
走出校门后,潘耀明进入《正午报》历练直至编辑一职位。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曹聚仁在该报开有专栏,鼓励年轻人早树志向,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方向长久研学,将来必会有所成就。受到鼓舞的潘耀明便以自己感兴趣的新文学作家入手,通过报章杂志收集名家资料,或剪报、或影印,存放于自家客厅的抽屉里,他形容这分门别类的阵势犹如药房的中药柜,而这项孤独而浩瀚的工程,也为他日后与众名家的往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潘耀明(受访者供图)
此后,潘耀明先是担任《海洋文学》杂志执行编辑,继而进入香港三联书店工作,1978年,时任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了一批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潘耀明作为其中一员,得以开启了拜访与结识早已深刻于心中的文艺名家之路。此后展开的,便是潘耀明与一众文化大家甚至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从访问对象,到变成“无所不谈”的朋友。
“书写的年代已逐渐远去,文人的信札、手迹已成为历史陈迹。”潘耀明表示,此次他整理出的文人手迹中,有不少是第一手文史资料,而此间桩桩趣事、种种真情,读者也可到书中一探始末。
潘耀明谈香港文学现状:跳出创作桎梏,在大湾区文学场域迎接新机遇
据潘耀明介绍,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曾先后举办了过他的“现代文人书画手札特展”和“现当代名作家手稿书画展”。也因于此,他得以翻箱倒柜将藏品的三分之一挑选分类,择出代表性作品,并在当时得到了市民们极大的观展兴趣。然而,他抱憾于一些实质支持方面的缺乏,让文学在香港难以得到大刀阔斧的发展。
2004年,潘耀明曾与饶宗颐、也斯、刘以鬯等逾30位文艺界名家共同发起筹建香港文学馆的倡议,然而如今文学馆仍无实质进展。潘耀明一度“妥协”——“如果没有文学馆,至少建立一座文学资料中心,用以收集、研究文学史料。”但这提议仍未得到推进反馈,这令他感到十分遗憾。“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但是文化环境却因为缺乏有力支持而犹如沙漠。”
潘耀明表示,当前“香港的文学只活跃于民间。”在过去的30多年间,身为著名政文杂志《明报月刊》总编辑,同时也是作家、文学活动家的他曾在港组织开设过200余场讲座,座上嘉宾名家如云,但他仍苦于仅凭文学之名,是找不到足够“体面”的场合展开文学活动的。相比于香港对于表演艺术的大力助推局面,著名作家苏童以一句话道出了香港文学所面临的窘境——“潘耀明时常在吵闹的酒楼里办文学讲座。”
这种窘境也表现在创作环境之中。他表示,“除了金庸等风靡华语世界的武侠系列,刘以鬯的意识流系列小说《酒徒》等,香港甚至还没有再出现有巨大影响的小说。”潘耀明认为,经济的压力,以及互联网对阅读行为的冲击,令香港纯文学的创作阵营正在萎缩。他指出,在快节奏的香港,文学也呈现出明显的“即食文学”的特性,曾经犹如思想明珠般的报纸专栏,因越来越浓厚的生活性和社会性风向,如今已难再容纳纯文学作家。“现在,香港的一些创作力丰富的文学作家,大多有着学者教授的出身。一方面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又有优渥薪水和假期的支持,在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问题之后,才有余力进行文学创作。”潘耀明说。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作协对于香港文学的发展给予了温暖的支持。在香港作家联会三十周年庆典,铁凝带领了十多人的作家团队来港交流,并为香港文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声机会。“这对于香港文学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发展,潘耀明也十分期待香港文学能够在大湾区文学场域迎接新的机遇。他特别强调了发扬推广岭南文化与助推大湾区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并认为丰富的岭南文化有足够的承载力。近些年,潘耀明参加过在广州、深圳、澳门举办的高端文学论坛,他希望未来,这样的高端论坛也能在香港开起来。
潘耀明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内地作家到西方国家交流还需要在香港转机,在香港的短暂停留也曾为两地文学交流提供了短暂的便利。如今,人们交流的方式愈加便捷,香港在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作用有所减弱,但潘耀明“希望香港能够作为打开的文化窗口,以快速接收和消化世界资讯和潮流的能力,兼收并蓄,架起祖国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
(原标题《潘耀明新书讲述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林青霞赞其“随便翻到哪页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