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由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双相障碍工作委员会和赛诺菲中国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双相障碍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 会上,“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中国学会(筹)”成立并启动相关筹备工作。
会议邀请国内众多精神领域资深专家参加,深入讨论双相障碍的防控现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规范性话题。
双相障碍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严重慢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该病多发于成人早期,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双相障碍遗传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属于多基因遗传。
自杀是双相障碍最大的威胁之一。研究发现,与无病者相比,女性和男性患者的自杀风险分别增加9倍和7倍,双相障碍患者中25-50%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19%自杀身亡。
2004年,WHO将双相障碍列为世界所有年龄段第12种最常见的中至重度致残性疾病。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双相障碍的治疗如今仍面临着严峻挑战,疾病复发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成为治疗的难题。
双相障碍治疗需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相障碍协作组组长方贻儒教授表示:“双相障碍是持续终生的疾病,但只要治疗好了,症状控制住了,患者就能正常生活。目前,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
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成立于1999年,是唯一以研究为导向的关注双相障碍的国际专业协会。“ISBD中国学会(筹)的成立,有助于我们结合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双相障碍在中国的治疗和患者康复的应对之道,促进我国双相障碍的学科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国际双相障碍学会中国学会(筹)首任主席王刚教授介绍道,“未来,我们还将考虑把ISBD年会以及官方杂志引入中国,让中国临床工作者能更近一步地了解双相障碍国际先进的诊疗发展技术。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向国际,增加我们和不同国家、地区研究者的交流机会。此外,我们也呼吁政府、行业共同关注双相障碍,和学术界一起努力,为双相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正常学习和工作。”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