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情”涨粉?自媒体“批量造谣”,该整治了!

网络传播杂志
2020-03-20 21:38
摘要

谣言耗费了媒体平台资源,浪费了公众注意力,造成更多人的认知干扰和混乱,增加了疫情舆论辨析的社会成本

近日,一组“疫情之下的XXX(某个境外国家)”公众号推文合集在网络上刷屏,引发网友强烈关注。这批虚假文章是如何批量生产出来的?对社会将产生哪些危害?此类自媒体乱象该如何治理?传播君为你复盘。

系列虚假文章出自谁手?

《疫情之下的阿尔及利亚:店铺关门歇业,有家难回,在阿尔及利亚待着太难了!!》《疫情之下的印尼:店铺关门歇业,有家难回,在印尼待着太难了!!》……2月22日至3月16日,“掌上柬埔寨”“掌上莫斯科”等几十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多篇雷同文章。

这些文章以华人口吻讲述“国外疫情下的困境”,均以“疫情之下的××国:店铺关门歇业,在××华商太难了!”为题,如套公式一般,仅将地名、人名和行业进行更换后再次发布。

据上游新闻报道,这些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体为福建省福清市的三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分别为郭红、薛育明、郭仕强(郭红哥哥)。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制造这一系列虚假文章背后的人或是郭红。有网民调侃:一个“郭红”,炮制了你朋友圈所有的“世界失控”。

3月19日,郭红丈夫薛育明对此回应称,假消息与妻子无关,都是自己一手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量和涨粉。薛育明在接受上游新闻采访时表示,2月下旬,他在网上看到类似文章后,便产生了借助“疫情”涨粉的想法。于是,他和员工炮制了数百篇“华商太难了”的文章。

另据上游新闻报道,郭仕强介绍,妹夫薛育明出生于1990年,是自媒体从业者。福清是华侨之乡,有很多个华侨微信群。在第一篇文章发表后,薛育明便开始向各个华侨微信群推广。而之前,他们更是用同样的方法炮制了一系列“世界失控了”的文章。

如何批量生产这么多高度相似的文章?

澎湃新闻将发布在“埃塞尔比亚华人信息港”公众号上的《留在埃塞俄比亚的华人华侨:囤积食物自我防护,思来想去还是暂时不回国好!》和发布在“匈牙利便民信息港”公众号上的《留在匈牙利的华人华侨:囤积食物自我防护,思来想去还是暂时不回国好!》上的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后发现:

批量生产疫情文章的要点是修改地理信息、人物经历。

此外,这些经过复制、粘贴的文章会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进行发布。

各相关方如何处置此事?

01管理方

3月19日下午,福清市网信办工作人员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已经约谈“华商真难”系列文章发布方的负责人,目前,公安机关也已介入调查此事。同时,福清市网信办一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处理结果暂未出来。

02平台方

对此,微信方面表示,此类文章涉及夸大误导,违反《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微信已删除相关文章近100篇,封禁3个主体下的50个违规公众账号。微信方面强调,对于昵称涉及不正确使用国家名、地名的70个账号,也统一清除昵称处理。

依据

这类文章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4.11条,即不得发布标题涉及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国家政策的虚假/夸大内容,如:吹嘘发生战事、过度曲解政策、传播虚假政策等。对违规情节较轻的公众号,将对其名称、头像、功能介绍、图文消息等违规点进行处理;情节较重的,将限制其账号群发、关注、分享、搜索等功能,或直接限制账号使用。

如何评价自媒体的批量造谣行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导孟威看来,这种批量炮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一种套路化手段。

一方面,此次事件呈现出的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即自媒体通过批量化生产迎合受众某种观点和心理倾向的内容,操控信息覆盖用户认知,制造出舆论一边倒假相,影响用户做出正确舆情判断和行为选择。

另一方面,其背后也隐藏着生产者的商业化动机。谣言操作简便,在短时间内容易吸引受众注意,刷出存在感,能更快实现流量变现,这是一种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野蛮营销。

借助“疫情”涨粉批量造谣有哪些危害?

毫无疑问,在全球疫情蔓延这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人们更渴望得到真实、准确的消息,这批自媒体批量炮制虚假信息的造谣行为实在可恨,已然对社会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表示,

大量的虚假信息使得用户难以有效获得真实信息,进而对事件造成误判。这些虚假信息形成了信息噪声,不利于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恐慌和对媒体信任感的降低。此外,编造系列假新闻也有可能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孟威也表示:

谣言耗费了媒体平台资源,浪费了公众注意力,造成更多人的认知干扰和混乱,增加了疫情舆论辨析的社会成本。

谣言的批量再生也是滥用话语权的表现,是对抗互联网法治言论环境的表现,对文明健康的互联网内容生态造成冲击。这种行为也连带损害了传播平台和其他自媒体的社会评价,属于一种自媒体“自残”行为。

批量造谣文章背后,有何驱动因素?

疫情期间,自媒体借助“疫情”来蹭流量的现象屡见不鲜,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孟威是这样分析的:

网民心理的非理性因素是造成传谣和信谣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媒体信息生成和扩散几乎同步,在交流互动中, 网民出于好奇与猎奇心,对于非主流、挑战性信息很难做到完全的心理免疫,这使谣言可能获得更大的传播市场。

此外,公众在寻求、传播和表达意见看法时具有选择性,当某种十分迎合公众心理的信息或潜在情感出现时,更容易导致公众的“羊群行为”,助长谣言的制造、传播和盲从。

这类事件也再次提醒当代社会建立公共理性和群体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这也表明,在新媒体传播生态环境中,真实信息内容与共同价值理念的分享同样重要。

此类自媒体乱象该如何治理?

孟威提出,治理自媒体乱象,依法依规综合治理是有效举措。

从内容生产角度看,主流媒体要彰显专业性优势,做好对社会行为、心态的真实瞭望,及时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强化权威性,提升公信力,以优质信息消解谣言,规避内容次生灾害。

从内容平台角度看,作为传播起点,平台不是旁观者。内容平台需进一步提升价值理性,担负主体责任,做好信息把关,同时采取有效机制防范谣言流出,快速应急减少谣言的社会伤害。

从内容使用者角度来看,公众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和接受者, 有责任也有义务依法规范言论行为,积极培养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提高网络素养,增强谣言抵御力,珍惜话语权,用好话语权,共同营造理性、文明的舆论氛围。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于这种利用疫情公然炮制虚假新闻的行为必须坚决严厉打击。正如人民网所评:

面对疫情,每一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保持理性,相互守望,都应避免制造恐慌和过分恐慌。而那些躲在屏幕后面敲击键盘、制造恐慌的无耻行径,各国都应严厉打击。凡是给疫情增加不确定因素的行径,也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见习编辑 廖锦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