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过去了,“双十一”、“双十二”买买买的热潮不断,网上购物到底花费了我们多少银子?这些银子主要“败”在哪了?不同城市的人偏爱在网上买什么,是否与你一样呢?
1月12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京东在京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消费行为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预计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20万亿元,全年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超过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同时,一线城市电商消费已经超越发达国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二线城市消费理念逐渐走向成熟,中西部地区的新兴消费阶层也在不断崛起。
80后是网上主要购买者
报告指出,26至35岁的80后年龄段用户在电商消费人群中占比很高,是线上销售的主要购买者。其消费特点是注重商品品质,重视多元的精神和文化体育消费,对国外品牌接受度高,是电商消费的核心主导型用户。职业方面,白领与一般职员群体占比最高,是互联网消费的主要群体;同时学生和教师群体的购买用户也相当庞大,占据近三分之一。
消费心理方面,理性电商用户数较2015年有显著上升,用户消费观念正走向理性。一方面,消费者对品质关注度持续上升,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成为消费者对品质最关注的省市;另一方面,价格仍然是电商消费的吸引力之一,促销对消费作用明显。
各地不同电商消费偏好来说,东三省、山西、北京、上海、河北则更加“好吃”,食品饮料占到了各自订单比重的第一。唯一的例外是天津,订单占比最高的品类是个护化妆。直辖市的消费者最不喜欢网购奢侈品,东南地区男性更注重穿着,北方省份比南方更喜欢网购食品酒水,山西、河南、广东、山东、黑龙江、青海和安徽在手机购买上花费最多,而上海、北京、西藏、浙江四省市,则在电脑及办公用品上花费更多。
经济发达东部五省市包揽近半海外购
报告显示,地域方面,电商消费人数前五名的省市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均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时,海外购方面,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五省市占到全球购47.50%的订单量,50.32%的销售额和47.39%的用户数。海外购物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报告指出,在一线城市,电子商务渗透率高,物流相对便捷,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电商消费观念和模式,其消费结构更加全面。食品饮料、个护化妆等百货商超品类成为订单第一大品类。同时生鲜、母婴等品类消费增长迅速。报告预测,随着大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压力日增的快节奏生活的加快,将会催生一些新的消费业态;个性化小众品牌在一线城市会有越来越有市场。
而二三线城市互联网消费市场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二三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来说,生活压力小,可支配收入比肩一线城市,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潜力正在显现。二三线城市的中产人群将是电商品质消费的中坚,有望诞生更多未来的新一线消费城市。四级以下的中小城市虽然没有一线城市多元化和全品类的电商消费,但在部分品类上如家电、通讯产品等大宗物件上消费实力直逼一线城市。
中小城市成为电商未来布局重点
报告判断,三线以下的中小城市消费潜力正在爆发,中小城市成为布局重点。一二线城市电商消费依然强劲,而三线级以下城市的消费将会增长更强劲。一方面从供给来说,中小城市线下购买渠道有限,选择线上消费多;另外中小城市基数大,在这些中小城市崛起的新贵阶层,逐渐养成网购习惯,体现出强劲的购买力,后劲足。
电商用户消费总体趋向健康理性,品质越来越受关注。从母婴、体育以及全球购的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品质消费,对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品牌化和高品质,应该是商家关注的重点。
90后消费力量正在崛起,更注重个性化消费,注重品牌的内在情感和价值,形成品牌认知后对品牌的忠诚度高;另外消费能力强,有超前消费习惯。另外新型的消费金融等相关金融产品,可以极好的嵌入90后电商消费场景。
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仍集中在大城市,同时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急速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单身化等都在重构消费场景,把握消费大数据,以及社会变迁逻辑,为特定人群提供新型消费,有很大的市场。
报告预计,移动端购物占比将继续提升。随着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的普及应用,电商消费迎来场景化革命,在这个过程中,线上和线下消费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利用大数据等全方位的场景化构建,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过程中,抢占场景消费的高位,或成为未来电商消费的最大竞技场。
报告预测,随着80后和90后一代消费的崛起,以及中产人群比重的增长,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需求还会继续增长,未来仍是全球电商消费最大的市场,将长期保持全球电商龙头地位。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