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高校探索新的创业管理制度使学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充分结合。图为南科大学生与企业部分人士在项目展示现场交流。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随着深圳本土高校的发展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深圳的快速聚集,高等教育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与产业相比,深圳高等教育仍相对薄弱,在创新引领、人力资本供给以及与产业交互创新上还存在不足,难以支撑城市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解决高校与产业之间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问题,使深圳成为全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典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从“先行”到“示范”,深圳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在“先行”方面,从经济特区建立至今40多年来,深圳率先开展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深圳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短板仍明显。尽管近十年,深圳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由于基础薄弱,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深圳若要实现《意见》中的“示范”目标,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这不仅关乎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都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置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大框架下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深圳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一
深圳高等教育与产业互动发展分析
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理论,高等教育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高等教育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深圳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深圳高等教育在创新引领、人力资本供给以及与产业交互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支撑深圳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圳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引领上贡献有待提高
在深圳,科技创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6个90%”现象: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诚然,以企业为主体是深圳创新体系的特色。但是,这也凸显了深圳创新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反衬出高校对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驱动力不足。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经验表明,企业一般承担70%左右的区域研发活动,其余由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尤其是在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上。
相比而言,深圳高校在全市研发投入与执行中承担的比例小。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体系的源头。高等教育薄弱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深圳在基础研究、前沿原创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方面短板明显,不利于城市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纵观世界著名科创城市或区域,均集聚着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如硅谷周边聚集着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分校等知名大学,为硅谷的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智力与科技支撑。对标硅谷,深圳高校在创新引领上动力尚不足。参加调研的企业也尖锐地指出:深圳现有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与顶尖大学尚有差距,在尖端科技、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力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企业不得不寻求与异地高校合作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前沿探索性问题。
(二)深圳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的支撑上供应不足
被调研企业普遍提出“招人难”的问题。一方面,深圳的高校毕业生体量小,供应有限。从调研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数据来看,企业员工中深圳本地毕业生占比低,平均不超过5%。另一方面,企业反映高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匹配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未能深入参与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导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未能形成有效对接。二是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对跨学科交叉型人才的需求增大,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未能追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全国各地人才竞争加剧,深圳企业对本地毕业生的需求日益迫切,希望深圳能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与产业链发展协同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筑建“人才蓄水池”。
除了“招人难”,被调研企业也提出“员工再教育难”的问题,希望深圳高校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或是政府可以支持企业办大学,满足在职人士知识和技能再提升的需求。分析世界上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均朝着更为灵活、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在硅谷,从研究型大学到企业大学,都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非全日制学生的比例达到40%。相比之下,深圳的高等教育仍以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尚未形成开放多元的终身教育体系。深圳社会资本活跃,产业发达,且经济变化快速,应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增加民办教育、成人职业教育、拓展性学位项目的供给,扩大在线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
(三)校企通力合作不足,尚未形成交互创新模式
通过对企业高管和高校技术转移负责人的访谈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高校和产业之间仍隔阂明显,尚未形成充分渗透、跨界融合的交互创新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与高校在价值观、制度规则、激励与评价机制上面均存在差异,缺乏长效合作的机制。目前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强调论文发表和政府纵向课题的获批,横向课题往往不计入或只能打折计入考核业绩中,因此,未获得长聘职位的年轻教师往往缺乏参与横向课题的动力。而企业注重技术保密和专利保护,与科研人员追求学术成就的诉求相冲突。
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知识差”和“信息差”的问题,两者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参加调研的多数企业表示对高校的科研情况不太了解,即使有合作也是建立在零散的人际关系基础上。企业希望政府能牵线搭桥,对接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不同需求,建立起稳定有效的信息集散平台和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迫切希望能够与高校深度合作,将高校的前沿科研与产业界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的效益和品质。
二
对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建议
深圳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解决高校与产业之间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问题。只有将两者在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中统一起来,打破界限,并在边界上建立起新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催生出创新活力。
首先,针对创新引领上的不足,深圳应加快建设一批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正在全球快速崛起,通过前沿研究、技术转移、衍生企业、创新创业等活动直接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起区域创新主体的角色。近年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科研体制上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圳高校在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上先行先试,开始发挥示范作用。建议深圳市政府继续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本土高校做精做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科研资源,解决基础研究和前沿原创性研究的短板。鼓励高校利用深圳产业优势,探索新的创业管理制度与政策规范,使学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充分结合。
其次,针对人力资本的供应不足,建议深圳在扩大学历教育规模的同时,开放办学,将终身教育理念纳入城市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深圳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单靠传统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转型需求。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行业领域的特色学院,培养一批满足特定产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增加继续教育、拓展性学位项目、在职培训项目的供给;发挥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教育功能,满足城市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各类人才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再教育服务。
再次,针对校企通力合作的不足,需创新产学研体制机制,打通学术与产业之间的“旋转门”,推动人员、知识、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鼓励高校建立产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界人士担任顾问或兼职教师,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建立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枢纽,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社会信息网络;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支撑体系,创建风险投资环境,通过“孵化器”等专业技术转移机构连接企业和高校,使得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效对接。最后,加强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将高校、研究院、企业、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孵化器等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具有跨界性、开放性与共生性的创新生态网络,使深圳成为全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典范。
(原题《区域创新体系中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