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植物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国际植物学大会学术会议的科学内容可谓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看点。从去年起,经过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组委会的努力,大会各类报告的演讲嘉宾已经新鲜出炉,专题研讨会的议题也在全球征集到184个。
究竟将有来自哪些国家的顶尖科学家来到深圳作报告?是否有中国科学家参与?此次国际植物学大会将研究哪些事关全球发展的议题?大会组委会工作人员展示了一份重量级的大会报告演讲嘉宾名单,以及相关议题。
15名中国专家将在大会上演讲
本届大会组委会科学委员会执行工作组经过国际推选,大会全会报告人、公众报告人和主旨报告人共44位演讲嘉宾已经产生,其中29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还有15人来自中国。
44位演讲嘉宾分别是4位公众报告人、10位全会报告人和30位主旨报告人。目前,大会各类报告人的全部邀请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了,并及时发布了特邀专家的基本信息。这些演讲嘉宾涵盖了植物学各个学科领域,均是来自多国一流高校的教授、研究员,具有充分的地域(国家)代表性。
例如,公众报告人中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学院院长Peter R. CRANE(英国),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主任Sandra KNAPP(英国),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Barbara A. SCHAAL(美国)。
其中,报告人中还有15名来自中国的专家,如华大基因(BGI)董事长杨焕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
在以往举行的18届大会中,鲜有中国参会代表能够在大会上做全会报告、主旨报告。然而随着我国植物科学的巨大发展,这一局面将会有极大的改观。
深圳作为大会的举办城市,对展示深圳本土科研机构科研实力,促进深圳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提供了良机。同时,这也有利于中国植物科学家充分展示科学成就,促进我国植物科学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植物科学的国际地位。
已确认184个来自全球的专题研讨会议题
专题研讨会的议题征集是大会科学委员会最重要、也是耗费时间最长的工作任务。根据组委会确定的专题研讨会的议题征集原则和学科规划,并参照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惯例,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共计划征集220-240个议题,1300-1500个学术报告。
在2015年7月23日,本届大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大会组委会向全球115个国家及地区,12800个植物科学研究人员,推送大会第一轮通知;向国内9种刊物、400所国内科研机构和338所国外科研机构邮寄了大会第一轮通知,邀请函从深圳飞向世界各地。
为了加大大会的宣传与推广力度,2015年7月底,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官方网站正式上线,会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挥着强大的信息发布与对外交流与推介等功能。大会信息已向中科院植物所、中医药资源中心、植物学会主办的9种学术刊物以及各省市植物学会进行推广。
为争取全球更广泛的科学家参加本次大会,本届大会秘书处与国际植物科学理事会(GPC)、美国植物学会(BSA)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内的相关学会积极联系,不断扩大大会宣传。
目前,共有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细胞生物学学会、生态学学会、菌物学会、热带作物学会、生物物理学会等11家国家级学会成为本届大会的合作学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环球科学》、科学出版社、Bentham Science(阿联酋本瑟姆科学出版社)等已经成为大会合作媒体,并利用各自的平台资源宣传推介大会。
截至目前,已征集并确认的专题研讨会议题有184个,初步敲定了约1100位专题研讨会报告。涉及大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保护,分类学、系统发育和进化,生态学、环境和全球变化,发育和生理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植物与社会等六大主题。议题征集活动还在持续进行中。
见习编辑 王行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