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重拳”出成效 部分保险公司下调万能险收益
记者 张程
2017-01-05 03:17

一度叱咤市场的万能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转冷,部分保险公司在万能险产品上的激进手法终于“惹得”保监会出手,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对其进行限制和规范。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举措并不意味着万能险将被“边缘化”,而是通过将其长期化来化解风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将推动保险公司将精力转移到原有产品“做精”上去。

规范万能险“重拳”频出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中国保监会印发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下简称《指引》),并已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

上述《指引》中指出,近年保险业不断推进产品创新,设计开发了许多个性化、定制化、多层次的保险产品,积极满足消费者的保险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着少数公司保险产品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管理,标准不健全、管控不到位等问题。

业内对此认为,《指引》出台的管控目标不言而喻,直指万能险。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万能险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万能险保费增速达到95.2%,截止去年11月,万能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元,占人身险保费规模达34.0%。

此前,保监会曾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东吴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并责令整改。近日更针对华夏人寿、东吴人寿2家公司对检查发现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客户信息不真实问题没有整改到位,对其采取了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的监管措施。

监管层对万能险的监管为何如此重视?“这是由于万能险的筹资成本较高,只有寻求高收益才能弥补高成本,相应的资金运用就会更加激进,这意味着较高的风险。”有保险业人士分析称,部分险企利用万能险快速吸收资金,一旦出现兑付问题,将引起严重后果。

保险公司下调万能险收益

来自监管层的压力,使上述多家被点名的保险公司迅速在其官网上相继发文表态。

其中,在华夏人寿于上月28日发布的公告中称,将根据监管要求,迅速完善互联网平台客户信息,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在资本市场上当“老实人”而非“野蛮人”,只做财务投资者和市场稳定器。

此外,部分险企也“见风使舵”,第一时间对其万能险收益进行了下调。有媒体报道,在某银行内部《协作保险公司2017年网销规模型产品统计表》中显示,与该行有代办业务配合的5家保费激进型险企的20款网销万能险最高收益仅为5.12%,而此前这些险企在11月时,万能险动辄仍有7%、8%的预期收益,形成了明显反差。

“可以预见的是,削减万能险收益的举措将会对这些公司在今年的保费收入增幅上产生较负面的影响。”上述保险业人士认为。

化解风险是监管核心

万能险产品之所以火热,除了其“旱涝保收”的特点外,银行存款利率水平持续走低、居民理财渠道相对狭窄等都是重要原因。毕竟居民将资产配置在保险上,仍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合理选择之一。

因此,虽然监管越发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将对万能险“一刀切”。保监会于上月28日发布的消息中显示,将“研究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重点公司的监测和窗口指导,对违规公司果断采取严厉监管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按照‘保险业姓保’的要求,提升万能险产品的保险保障水平,优化万能险产品期限结构,防范相关风险隐患,推动万能险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监管的政策核心是将万能险长期化,对中短存续期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逐渐化解万能险产品存在的风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而并非是对万能险予以全盘否定。“总体来看,既谨慎又严格会成为监管层的一个主要方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

前述保险业人士则认为,监管层的系列措施有助于促使保险公司将精力转向现有产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保险公司将难度更大的基础性保险保障业务做强,进一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见习编辑 耿超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