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级干预教育矫治体系 让“熊孩子”回归

2016-12-30 17:54
摘要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的情况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的情况:今年前11月,检察机关共批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嫌疑人1114人,起诉2337人。强调坚持依法公正办理相关案件,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最大限度地保护救助被害学生,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涉罪学生。

“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是法律对那些仅仅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对同学拳脚相加、侮辱、威胁、甚至持刀抢劫的“熊孩子”们的一个尺度。有业内人士和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应该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设计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多层级干预、教育、矫治体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以及实施欺凌暴力行为的“熊孩子”都能回归健康成长的轨道。

校园欺凌对于一个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今年上高二的小艾跟记者讲述她初中时的遭遇时,眼里满含泪水:“欺凌这件事真的对人影响特别大。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所有男生,不知道什么原因,全部都针对我。不光是男生,女生也针对我,就是那种感觉,让我是一个世界,他们全部人是另一个世界的。当时初中生活真的特别惨。”

小艾说,虽然已经高二了,但她觉得初中的遭遇对她影响太大了。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史卫忠介绍,防治校园欺凌应该抓小抓早。“在办案中他们发现,很多案件最初都是微小的欺凌苗头,后来愈演愈烈,最后甚至构成犯罪,给当事各方造成很大伤害。”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英辉教授认为,作为预防机制,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管理情绪。“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法制道德教育,特别是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教育。”

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对几千份少年犯罪样本调研发现,首次发生不良行为是12岁至13岁之间,发生犯罪之前,大多是2至3种不良行为纠集在一起。初中班主任张老师认为,校园欺凌来自于学生们不平衡和求关注的心理,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注。

张老师表示,纵观多数案例,欺凌事件多发于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身上。因此,老师或者学校管理人员首先应该以饱满的爱心去感化孩子,让他体验到被爱的温暖。其次还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专家提示,学校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即使是没有危害到其他的同学,也要进行早期的干预。

宋英辉分析,例如夜不归宿、旷课、逃学、酗酒、上网等,这些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边缘行为。

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16岁的小陆退学后在学生宿舍及校园周边,对同学语言威胁、拳打脚踢、搜身,将同学打伤,劫得100元,被法院以抢劫罪判处缓刑,法院采纳检察院建议发出禁止令,禁止小陆在缓刑考验期内进入学校及周边200米区域。经过持续帮教,小陆顺利成为汽车维修厂的技术工人,学校学生也逐渐消除心理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专家认为,在防治校园欺凌暴力方面,多种司法措施可以被运用。

宋英辉表示,如要求施害者或他的父母,向被害人致歉、赔偿被害人,同时要求施害者在一定期限内,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例如禁止他实施特定的行为,禁止与特定的人员交往,禁止进入特定的场所。并要求他接受特定内容的教育,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道德教育、职业培训等,甚至让他到特定的学校去接受教育,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

对于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害者,依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可以进行收容教养。

宋教授说,收容教养并不是为了制裁他,惩罚他的行为,而是对他进行更有效的行为干预和矫治。对特别具有攻击性、危害性特别大的孩子,在必要的时候,收容教养是必须的一种措施。

当然,比收容教养更严厉的是刑事制裁,司法机关更要为这些“熊孩子”量身定制一对一的矫治计划。“回归”不是一个“熊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伸出援手。

来源 央广网

编辑 姿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