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半生心血著就与文学大师对话:流淌在潘耀明心中的香江情怀

香港新闻网 王丰铃
2021-08-03 21:17
摘要

“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句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所写的推介,用红色大字刻在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的新作──《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的书封上。

“这部丰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句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所写的推介,用红色大字刻在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的新作──《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的书封上。

名作家写名作家,这本书花了潘耀明前后40余年时间整理,可以说是他的半生心血。书中通过他与内地和海外文学家来往交流的大量书信、照片和字画,以及他自己本人感人的笔触,再现茅盾、巴金、老舍、冰心等逾30位大师的精神风貌和创作才华,引起海内外文坛的关注。

“书写的年代已逐渐远去,文人的信札、手迹已成为历史陈迹。”巴金、老舍、冰心等一个又一个名家的离去,潘耀明在书中写出了曾在文化人心中流淌的情怀。

日前,潘耀明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专访,谈到这本新作时,话题转到他一直关心的香港文学当前的困境:“香港至今没有一个收集作家史料的文学馆。”

2004年,潘耀明与饶宗颐、也斯、刘以鬯等逾30位文艺界名家共同发起筹建香港文学馆的倡议,如今17年过去,多位倡议者已经作古,筹建文学馆仍无实质进展。

在他看来,文学馆的价值,在于收集作家的书信、照片、字画等珍贵记录,供文学和历史研究作参考;更可以作为文学活动的固定场地,方便海内外作家交流。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却任由文学自生自灭。”任著名政文杂志《明报月刊》总编辑三十载,本身也是香港作家、文学活动家的潘耀明,深知香港文学创作环境不易,也曾在多次主持文学活动中体会到资金不足、场地不适宜带来的制约。内地作家苏童的一句话道出了香港文学面临的窘境:潘耀明经常在很吵闹的酒楼举办文学讲座。

与表演艺术备受瞩目、屡获支持的盛况相反,香港的文学活动多由民间团体自发组织,文学创作要靠作者凭一腔激情,赤手空拳开垦花园。

“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社会,你找不出一个能靠纯文学创作养活自己的全职作家,事实上话剧、歌剧、影视等艺术门类,同样需要纯文学的滋养。这种影响细水长流,况且华语文学在全球影响力很大,我们不能短视地看待它。”潘耀明痛心地说。

当代华语文学发展史上,香港一直是文人的一片“绿洲”。

上世纪,不少作家为躲避战乱暂住香港。这批“南来作家”包括茅盾、戴望舒、张爱玲、萧红、端木蕻良等文坛巨擎,他们在此安心创作,以报纸副刊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发表园地,与本地作家一起,把香港灌溉成为当时的“文化沃土”。

改革开放后,香港出版人最早与内地文学家接触。潘耀明忆述,1978年,获邀随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我拿着地址,去拜访诗人艾青,当时他从新疆刚回北京……”潘耀明与内地作家的往来由此开始,其后更帮助郁达夫、沈从文等作家出版海外文集,建立了深厚情谊。

不少名家也透过香港,走进全球华语文学爱好者的视野。潘耀明在新书中,记叙了红学家俞平伯在香港首次就《红楼梦》研究新见解发表时的盛况:“会堂被挤得水泄不通,后来还加开了另外的一间偏室给听众,后者只能从荧光幕看到俞先生的风采。”

遗憾的是,随着近年不少文学杂志、文化副刊因不赚钱而遭到裁撤,纯文学在香港逐渐失去创作园地。与此同时,内地文学爱好者增多,出版业蓬勃发展,文学活动百花齐放,令香港这方面的优势减弱。

“心中宛有当时在,有你有我有当时。”这句由金庸写给潘耀明的诗句,令人回味无穷。香港的整体文学创作也许尚缺一份重视、更深情怀,但像潘耀明这样心中流动著文学情感,为香港的文学事业奔走呼唤的人,为香江文坛带来更多思考和动力。

(原标题《耗半生心血著就与文学大师对话:流淌在潘耀明心中的香江情怀》)

编辑 董雯静审读 刘春生审核 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王丰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