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秒83!突破亚洲极限,苏炳添做对了什么?
科技日报
2021-08-02 20:57

2021年8月1日,夜幕下的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内灯光绚烂,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跑道上,黄皮肤的苏炳添在一众黑人选手中格外引人瞩目。

图源:新华社

在稍早进行的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此前由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将亚洲百米纪录进一步提升至了世界顶尖水平。而这一成绩也将他成功送上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成为电子计时时代以来第一位站上奥运会百米决赛舞台的黄种人。

众所周知,奥运会男子百米项目一直是黑人运动员的天下。

多项研究显示,黑人短跑运动员体内主导爆发力的白肌占比高达80%以上,而白种人与黄种人通常为70%左右。黑人血液中的睾丸激素含量也较白种人和黄种人普遍高出3%-19%,可谓是自带天然“兴奋剂”。此外,黑人在脚底屈肌强度、平均骨密度等方面也显著高于其他人种。种种优势都使得在极为考验力量的短跑领域,一直由黑人运动员占据绝对主导。

但苏炳添的出现,不仅实现了黄种人在奥运会短跑项目的新突破,也证明了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黄种人同样也可以在短跑项目中跻身世界顶尖。

而为了这一天,苏炳添付出了很多。

打破习惯,更换起跑脚

2015年,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两次打开10秒大关。而在此之前,他从未触及过十秒关口。这标志性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这一年更换了起跑脚。

在2015年以前,苏炳添的起跑脚为右脚在前,枪响之后,左脚首先向前迈出。而世界上多数顶尖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均为左脚在前,右脚首先迈出。

为了迈进10秒大关,实现全新突破。2015年,苏炳添决定改变起跑脚。他首先进行了一个“右脚先”测试: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从身后推出时,苏炳添第一时间选择迈出右脚保持平衡。

苏炳添意识到,右脚先出是他的身体本能动作,只有顺应本能才能发挥出更大潜力。因此,他下决心改变起跑脚,改为起跑时左脚在前,右脚先出。

更换起跑脚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风险巨大。这无异于将一个普通人强行改为左撇子,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当时起跑怎么发力我都不会了”。

但更换起跑脚后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仅发力更加顺畅,用苏炳添的话说,“右腿踏在跑道上有‘梆梆梆’的感觉,很结实。”随之而来的还有步幅缩小,步频加大。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王鑫等人对苏炳添更换起跑脚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苏炳添的步频水平已达到博尔特鼎盛时的高度,但受限于身高等因素,步长较博尔特仍有差距。

不靠“听觉”起跑

能够跑出突破黄种人极限的9秒83,苏炳添在半决赛中优秀的起跑反应时间也是关键。

苏炳添在半决赛中的起跑

在《运动行为志研究:短跑技术实践叙事——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录》一文中,苏炳添透露,他对起跑反应的训练并不依赖“听觉”,而是靠“身体感受”。

文章的作者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导师程志理也表示,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来看,人类大脑和身体肌肉对听觉的反应时间不会快于0.142秒,但现实比赛中的起跑反应时间却常常快于这个速度,这说明了短跑运动员并不完全依赖“听觉”来进行起跑反应。

苏炳添同样也认为,“听见枪声后再起跑就晚了。”而为了训练苏炳添对于枪声的“身体感受”,训练中通常是他先做好起跑动作,教练下达“预备”口令,然后教练会突然在身后拍打一下苏炳添示意他起跑,以此来训练他身体快速的本能反应。

程志理举了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就像是手不小心碰到一个烧烫的东西,马上就缩回来了,时间之短,动作之迅速,完全不依赖于肌肉神经联系的反应。这是神经中枢皮下层的本体直感,也就是身体感。”而从时间效益来看,身体认知反应比单一器官的听觉经脑神经回路抵达肢体肌肉动作的速度快得多。

科学化训练是支撑

苏炳添在其撰写的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中,将科学化训练理念列为新时代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首要原因。

8月1日,苏炳添在比赛后。新华社记者 王丽莉 摄

苏炳添通过与美国著名“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合作,以“冠军模型“为指导,运用一系列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全面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

比如在训练前,兰迪教练会使用Omegawave训练准备状态监督仪对运动员状态进行评测,再结合运动员主观感受,确定运动员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负荷量度,以保证运动员在避免损伤的前提下获得最佳训练效益。

苏炳添在文章中还详细列举了其团队在训练比赛中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共分为运动技术诊断与分析、运动素质监测与评估、生理机能监测与评价三大类,共计19种。而除此以外,日常比赛、训练中的各类支撑保障工作更是不胜枚举。

苏炳添科学化训练的常用仪器和设备。图源:论文《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

百米短跑作为人类最简洁、直观的竞技运动之一,是力与美相结合的极致体现。但愈是简单,其背后所蕴含的细节往往愈为复杂。这既是运动员个人素质的较量,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

(原标题《9秒83!突破亚洲极限,苏炳添做对了什么? 》)

编辑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