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军:一个特区干部的扶贫情结

记者 杨丽萍
2016-12-20 18:04
摘要

吴云军会一直关注下漆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帮助他们,让村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河源市东源县黄村镇下漆村是一个贫困村,但这几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2年,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到2015年集体收入上升到12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也从2012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9800多元 。

下漆村的变化深深地印在了深圳驻村扶贫干部、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农林水务管理中心动物防疫部部长吴云军的心里。他告诉记者,三年的扶贫工作,自己终生难忘,也会一直关注下漆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帮助他们,让村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驻村后,其实工作量非常大”

2013年7月,吴云军被单位选派到下漆村蹲点扶贫,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出发前的那一天晚上,远在海南的老父亲特意给吴云军打来电话,父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再三叮嘱吴云军:“到了村里,要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不怕吃苦,在涉及扶贫款项的工作上一定要讲原则、坚守住底线。”

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吴云军还是没有想到“驻村后,其实工作量非常大”。在刚到下漆村的前三个月,吴云军只回过深圳两次。为了摸清村里的情况,吴云军几乎每天都与村干部一道走家串户入户调查,581户村民吴云军一户不拉全走访了一遍。

“那三个月真的是‘白+黑’、‘5+2’地干,白天走访群众后,晚上还要做资料、做台账,制定三年帮扶规划方案。”吴云军说。

走访调查中,吴云军发现导致下漆村贫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利灌溉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全村生产用水的需求。“全村的农田灌溉只靠一条小水渠,而且因为年久失修,有些地方还丧失了灌溉功能,全村人均生产用水才0.2立方米。”吴云军当时就认为,扶贫就要扶到点子上,要用小钱办大事,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就是下漆村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找准扶贫点后,吴云军向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相关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得到了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办事处出资27万多元修建了1200多米的灌溉水渠和一些配套设施。水渠投入使用后,村民的农作物当年就大幅度增收,从原来要向外村买粮食吃,变成有多余的粮食卖出去赚钱。这个“花小钱办大事”的扶贫项目,一下子让吴云军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帮助贫困户圆了建房梦

程兆华是下漆村的贫困户,一家五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当吴云军希望帮助程兆华改善居住条件时,却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原来,程兆华曾经获得过政府补助“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建房款15000元,但是在房子建到一半时,他不幸遭遇严重车祸,丧失了劳动力,全家仅靠妻子外出打工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建了一半的新房因此停了下来,以至于杂草丛生。但因为领取过政府的建房补助款,程兆华这次按规定不能获得扶贫款来建房。

“怎么办?看着他们一家人确实可怜,但又不能违反规定。”吴云军说。吴云军并没有放弃,他回到深圳多方筹款,并带深圳的干部职工去到程兆华家实地走访,最后坝光社区的党员干部为程兆华捐款4万元,葵涌办事处捐款5000元,终于帮程兆华那建了一半的新房完全建好。

程兆华一家高高兴兴地住上了新房,他逢人就说:“如果没有特区来的扶贫干部,我一家五口人还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老房子里,太感谢扶贫干部们了。”

扶贫就要扶在点子上

扶贫就要扶在点子上,这是吴云军对自己扶贫工作定下的一个原则。为了让下漆村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委班子,能够在扶贫干部离开后继续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吴云军在抓村里的党组织建设上也下了不少的功夫。

“刚到村里时,我发现党员的老龄化、干部的断层比较严重,全村48个党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吴云军告诉记者。为此,吴云军帮助村委积极发展党员,扶贫三年共发展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平均年龄35岁,并让新党员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民心工程建设、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中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为民服务的能力,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同时狠抓党务公开,在村委会制作了专门的村务、党务公开栏,公示扶贫项目建设,扩大党员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更让村里党员高兴的是,一个占地100多平米的党员活动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改过去村里连一个能够容纳全体党员开会的地方都没有的状况,“活动室投入使用那天,全部党员几乎都来了,大家很开心,说‘终于不会因为坐不下而不来开会了’。”吴云军说,村两委会议由原来的不定期召开,变成现在每周召开一次,会上还会就村委要做的事情征求党员意见,让更多的党员参与决策过程。

所有这些都让党员们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一些做小生意的党员甚至不惜停下自家生意也要来参加会议。“党员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在遇到什么事情时,他们会主动站出来,参与村里的各项建设,为村民谋福利。”

2014年,下漆小学因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对孩子上课影响很大,孩子们都拿盆和桶来接雨水。当时小学的维修已经纳入当地政府的工程项目,但等待的时间较长。究竟是等当地政府来修,还是立刻用扶贫款来修,村委干部产生了意见分歧。后来几个老党员站了出来,建议召集党员代表开会征求大家意见,最后大部分党员代表赞成立刻用扶贫款来修,因为什么都能等,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最终,我们投入14多万元把学校修缮一新,除了解决漏水的问题,还把老化的1200多米的线路全部改造好,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因为断电而经常停课了。”吴云军说。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