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主任来了以后,村里真是大变样,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水稻番薯都不愁销路,老百姓们都感谢党的好政策!”雷州市东里镇的土头村村民朱老伯开心地说。
朱老伯口里的梁主任,就是光明新区经贸促中心梁翰明。这位80后虽然年轻,扶贫工作却坚持了7年。七年扶贫路,一心为群众,从贵州荔波县,到河源龙川县、湛江雷州市和汕尾城区,都洒下了梁翰明爱心的汗水。
参与改变贫困县人畜同居情况
从深圳一路向西北,穿过崇山峻岭,17个小时后,到达贵州麻尾。出站后,坐上20块钱的中巴,1个多小时后到达荔波。
2009年6月,梁翰明毕业后到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贸易工业科工作,主要负责对口帮扶、同富裕工程及招商引资等相关工作。贵州省荔波县是光明新区的对口帮扶对象,梁翰明没少去。
“语言上有一点障碍,和老乡交流要连比带划。”梁翰明说,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看到荔波县人畜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情景,还是让他着实吃了一惊。“农民居住的两层木楼中底层用作猪牛羊圈,二楼住人。猪牛都喂在家里,苍蝇、蚊子很多。”梁翰明说,有时候村民们图省事,牲畜粪便直接堆在院子里或路上,平时有臭味,下雨天便是污水横流。
“看着很揪心,刚好荔波县也想整治,我们就去区里争取资源。”和其他“三同”干部一起,梁翰明迅速向光明新区提出整改措施。2010年光明新区捐资100万元,用于玉屏镇福利村村庄整治工程,率先在荔波实现了人畜分居。
“有一些贫困户,没有地方住,就在村口搭个棚子,一家人挤在一起。”梁翰明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光明新区帮助村民改造了楼房,对村寨里的道路进行硬化,
购置了一批垃圾桶,建设了公共厕所,让福利村大变样。
三年帮助四个贫困村摘帽
晴天一身土,下雨天一身泥,是梁翰明初到雷州市东里镇扶贫的第一感受。
“省里‘双到’工作开始后,我就跟着区里一起去了雷州,然后就留了下来。”梁翰明说,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光明新区的对口帮扶对象是东里镇北坑、东廖、土头、西挖四个村。这四个村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传统种植业产量低,加之台风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滞后,贫困家庭507户,贫困人口2446人。
“当地人讲的是雷话,用粤语无法交流,我就只能连比带划,实在不行,就写下来。”要想深入调研,必须逐户走访,梁翰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四个贫困村的每一户人家,对于致贫原因、脱贫措施都一一建档立案。
除了逐户走访外,梁翰明还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帮助村集体经济取得发展。
“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过程,不容易。”梁翰明介绍,为了实现贫困村的“造血”,他和区里商量,
资助两个村购买两辆卡车,作为村里的集体财产,并牵线搭桥,出租给深圳的企业,租金作为集体收入。此外,带着村民们开垦荒地,补贴资金种植番薯和水稻。粮食快成熟的时候,就到深圳来联系销售渠道,一个一个公司地跑,最终,这些粮食可以被销往机关单位和企业的食堂。
村貌的改变,也是梁翰明和同事们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在他们的努力下,近13公里的泥土路变成了硬底水泥路,300多个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3000多米的自来水管让村民吃上了干净水。
由于扶贫成绩显著,2013年梁翰明被评为“广东省扶贫系统扶贫开发工作优秀个人”。
汕尾城区帮扶显成效
因为拥有较为丰富的扶贫经验,2014年9月梁翰明被光明新区选派到汕尾市城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三年,为光明新区对口帮扶汕尾市城区指挥部成员,并挂任汕尾市城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现在的工作很多,也有很多困难和挑战。”梁翰明说,困难面前,我就提醒自己,我不仅是新区选派的指
挥部成员,更是一名党员,是党员,就要不畏艰难,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正是在这个信念的引领下,两年过去了,梁翰明凭着一股共产党员的韧性和拼搏精神,和同事们一起协助城区建设了6个村头公园、2条道路、1个医院、1个学校,并协助城区购买了一批消防设备。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