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手机上网,两小时没了3万7!疫期多名学生被骗需警惕!
2020-03-09 15:01

警惕!警惕!近期不少学生在家用手机上网,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千万要小心!已有多名学生被骗!

孩子在家上网加入“福利”群,两小时没了3万7

近日,家住罗湖区嘉湖新都小区的裴女士把手机交给女儿小陈使用。当时大家都在客厅里忙活儿,压根没留意到小陈陷入了QQ群返利的“套路”中。

小陈表示,此前无意中加入了一个叫“现场人气PK”的QQ群,近日群主宣传一项官方活动,声称群成员参加即可返利。随后,有群友先后发出视频,证明活动真实有效,还有转账记录。看别人都能返利赚钱,小陈选择添加对方QQ号,私聊参与活动。

小陈说,对方建议她拿大人的手机,继续参与返利的互动。小陈于是把母亲裴女士的手机拿了过来,关上房门继续操作。因为知道妈妈手机的支付密码,她很快又进行了返现验证、扫码确认、借呗提现等一系列操作,可是说好返还的钱并没有给,自己反而越陷越深。短短2个小时时间,微信支付7000余元,支付宝借呗30000元,小陈陆续被对方转走了37000多元。

当小陈发现事情不对劲,向裴女士透露事情经过时,对方已经解散了QQ群,在微信和QQ上也不再理会她。目前,裴女士已经拨打110报警。辖区的翠竹派出所民警上门做了立案处理。

晋江一女生不仅被骗光了压岁钱,还刷走父亲16万多元

晋江的黄同学在QQ群里看到做任意数额10倍返利的广告。黄同学自己手机里还有一些压岁钱,因此就分2次支付了500元给到对方提供的二维码,然后美滋滋地等着对方返5000元。对方却称必须扫码支付满10次才能返现,不然之前的钱也退不了了,这时候黄同学自己的账户已经没钱了,她就拿了她父亲的手机,通过微信和支付宝连续多次支付对方发来的二维码,直到当天晚上父亲洪先生查看手机短信时才发现,共计被骗了164500元。

深信返利 初中生被骗上千元

2月8日,南安溪美初一年级的洪同学报警称被骗了1000多元,其在QQ里的一个网友给她发来一段信息,内容是平台商城推出返利活动,充值100元可返利500。第一次洪同学按对方要求转了100元过去,让对方兑现返利,对方称需要转三次才能返利,于是洪同学又再转了两次共计1050元过去,对方依然没有兑现,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用父亲手机玩游戏 花2万购买游戏装备

2月9日,家住海景国际的严先生报警称,其小孩在玩王者荣耀购买钻石时被骗2万元。民警随后上门询问初查后才发现,这位小严同学并没有被骗,而是用其父亲的手机在游戏中正常充钱购买了装备,只是一次性花了2万多元,同时还送给游戏中的好友。最后,民警让严先生与游戏公司客服协调解决。

长沙12岁的女孩上网课时“走错群” 4小时发出2万元红包

“当时她同学的QQ被黑了,然后邀请她加入粉丝群,粉丝群里面就有人诱导她玩个返利的游戏。什么刷一百就返一千,就这样刷了两万块钱,就几分钟。”女孩父亲周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女儿用手机上网课时,误入了一个QQ粉丝群,进群之后,被骗子以“红包返利”为由,短短几分钟时间骗走了2万元。

“那个人在粉丝群里面就说交100可以返1000,刚开始小孩就100块钱,没看见就急了,那个人就诱导她别让你妈妈知道,躲在她自己房里,用她妈妈手机扫二维码,用微信支付还刷的信用卡。”周先生说。

发现女儿被骗后,周先生赶紧报警,通过查看周先生提供的女儿和对方的聊天记录以及转账记录,民警当即判断,这是典型的“红包返利”诈骗。

打赏游戏主播十余万

深圳12岁学生打赏游戏主播十余万,因借上网课名义沉迷直播。

拿父母手机偷玩游戏,前后充值2万余元

2月21日,山东潍坊马女士称,疫情期间,学校延期开学,其10岁儿子在听网课、写完作业后,拿父母手机偷玩游戏,前后充值2万余元。“其中在2月10日、11日两天,共充值648元的点券26次,还都是免密支付,这都是我们的血汗钱啊,希望商家可以退还给我们。”马女士说。

用手机玩游戏充值6000多元

同样的,周口毛女士反映,受疫情影响,12岁的大儿子从2月6日开始通过手机上网课。2月17日至19日,孩子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手机玩游戏,并陆续充值了六千多元,这给并不宽裕的家庭带来不少负担。

【警方提醒:青少年的防骗教育十分重要】

1.要让孩子们在潜意识中警惕任何网络上的陌生人,对网上所有主动接近的人打一个问号,心里嘀咕一下这人是不是要骗你,这样慢慢的形成风险意识。

2.要树立孩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传达努力劳动才有回报、付出才会收获的正确理念。

3.大人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莫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同时通过交流互动,告诉他们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以防恶意软件和木马病毒被强行安装,更不要盲目点击不知来源的链接以防进入钓鱼网站。

家长们请记住:线上教育,不是把手机交给孩子就完事了,而是应该通过这样的契机,帮助孩子们完成互联网生活的安全教育,引导他们在纷繁的网络世界里保持理性,既不冲动性消费“物质”,也不沉迷于“精神消费”,这将惠及孩子们一生。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